看得见历史 留得住远方
——我市加强保护利用让传统村落重焕新生机
刊发时间:2024-06-07
A1版
作者:吴成光 鲁珊 杨永平 段群英
凤庆县鲁史古镇是云南西部茶马古道第一镇,绿树、古道、小巷、青瓦、红墙构成了古镇古朴的风貌。为传承历史,鲁史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部分旧址进行了修缮和开发。悠久的茶马古道文化,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民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走进鲁史古镇的骆家大院,老院里留下的物件被妥当安置,让萧条的院落增添了新的生机和观赏价值,骆家曾经名噪一时的“俊昌号茶庄”也重新开始营业。
“古镇很有年代感,走在这个古镇的街上,仿佛穿越到了过去那个年代。”游客张兰仙说。
鲁史镇镇长赵兵介绍,鲁史镇始终秉承“留住乡愁古韵、创新活态传承”的理念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工作,制定了《临沧市鲁史古镇保护条例》,依托茶马古道历史文脉,传承和弘扬茶马文化精神,讲好历史故事,骆家大院、甘家大院、赵又新故居等一批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鲁史古镇只是我市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传统村落的挖掘及列级申报工作,先后分六批将全市39个有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数量居全省第六。
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实施系列工程,一手抓古建筑保护修缮、历史文化挖掘,一手抓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让古村落迸发新的生命力,焕发新光彩。
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全市34个传统村落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02亿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卫生环境的整治,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行改善,美化亮化传统村落。
实施省级示范村工程——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碗窑组、凤庆县诗礼乡中兴村、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嘎多村等10个传统村落成功申报省级村庄规划建设示范村,获得2000万元省级贴息贷款资金,专项用于村庄垃圾、污水、公厕、道路、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
实施民族地区农房功能提升项目——将5个中国传统村落申报为2022年省级民族地区农房功能提升试点项目,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通过民居宜居化改造,进一步提升5个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现代化居住功能。
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2022年将凤庆县申报为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024年将沧源县、凤庆县分别申报为省级、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累计获得国家、省级奖补资金8250万元,用于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整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建设项目,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整体风貌,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我市在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同时,不断推动活化利用,通过保护促进发展。
大力推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工作,不断提升传统村落的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凤庆县古墨村等7个传统村落先后完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并正式上线运行,在促进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存、共享、展示和传播的同时,不断提高临沧传统村落知名度。
在业态准入的基础上,创新“老屋流转”模式,挖掘发挥好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让老屋重焕生机。由村委会从祖居户中流转旧民居,按一定标准租赁给“新村民”修缮使用,解决传统村落闲置民居“保”与“用”难题,推动实现村落变景区、民房变客房、村民变房东。同时,将民居与周边农家乐打造共享农庄,带动村民增收,实现合作共赢。如,凤庆县鲁史镇古墨村将居民闲置住房流转修缮后,建成“古墨客栈”同步配套餐饮,形成食宿一体的发展模式,方便游客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我市通过培育特色线路、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等多种形式,走出了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的新路径,让旅游成为活化古村落的重要载体。如,临翔区碗窑村270多年的土陶制作技艺、沧源县翁丁村原始剽牛祭祀和拉木鼓活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芒团村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永德县乌木龙乡二道桥自然村俐侎人传统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临沧旅游的重要内容。
临沧大地上,一座座传统村落如诗如画,依山傍水,古朴秀美。它们承载着乡愁,诉说着临沧的美丽与历史。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利用,让乡村留住历史的印记,为村民带来发展的机遇,使传统村落不断焕发新生机、迸发新活力。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