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激发新活力 迈出新步伐

    ——我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刊发时间:2024-07-17

    A1版

    作者:彭文昌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等多项改革部署,勾画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就牵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破解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难题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增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推动各领域多项重点改革取得成效,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职能转变——

    市场活力进一步激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形成一个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谋划实施了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牵引带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职能整合、工作融合、业务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得以夯实。

      ——持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任务,积极引导全市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的方向发展。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临沧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临沧市进一步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力度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平台,持续推进行政审批精简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1个工作日,政务服务好评率95%以上。

      ——全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阳光、雨露、土壤”行动,扎实开展“三进市场主体”活动,截至2023年底,市场主体总量达26.54万户、较2022年底净增4.63万户,企业数量达4.85万户、净增1.03万户。

      ——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将原有55户市属企业重组整合为4户市管国有企业,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模式,开展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国有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2023年,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增长49.15%。

      ——支持民营企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制定“亿元企业成长服务”系列配套文件,开展经营主体时段融资、万家企业大走访大拜访等助企活动,经营主体达28.01万户。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36.3%,排名全省第5位,在全国11个示范区中首家发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地方自愿陈述报告。建成首个国家级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云南木本油料(核桃)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院在凤庆县成立,建设院士工作站20个,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户。柔性引进院士5名、科研团队24个,获国家专利授权481件。制定中医药产业种植技术和加工标准21项,开发出药食同源系列产品18个,中药材产值达22.21亿元。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加快能源体制改革步伐、内联外通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建成运营;

      ……

      一批标志性、关键性改革成果转化落地,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临沧实践的根本动力,临沧大地万象更新。

      

    优化结构——

    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走得慢”曾是临沧工业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

      自我市启动新型工业化攻坚行动以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临沧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批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一个个园区加快建设,一项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助企纾困解难……

      2024年5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临沧市2024年推进新型工业化攻坚工作方案》,再次明确通过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攻坚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实现存量提质增效、增量支撑有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基础更加完善,重点产业链群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能明显增强。

      临沧正在以更大力度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有力支撑。

      随着年产18万吨锂电池新材料一体化、大朝山西林光伏、云南双江天福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加工园区等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全市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八成以上,工业项目“量少质弱”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变。

      制糖业初步形成“糖、酒、纸、饲、畜、肥、新材料”蔗糖循环经济产业链;核桃产业初步构建干果、仁、油、乳、休闲食品加工产业链;制茶业形成以普洱茶、滇红茶为代表的精深加工发展格局。锂电池、锗和高岭土精深加工、农机装备等新能源、新材料和进出口加工业正在有序布局推进。

      ……

      通过坚持定期会商与能力提升相结合,靶向招商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部门联动与要素保障相结合,述职评议与定期调度相结合,规划布局与平台搭建相结合,资金争取与企业培育相结合,抓实项目谋划、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主体责任、园区建设、申报扶持。

      我市工业投资变“小步慢走”为“蹄疾步稳”,变“量少质弱”为“量质齐升”,变“后劲乏力”为“支撑强劲”,变“链条短窄”为“全链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快构建。

      “十四五”以来,我市工业投资总量增长4.6倍,投资增速实现逐年进位。2023年,全市实施工业项目323个,完成投资突破200亿元大关,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1.3%,同比增长54.2%,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

      

    内外联动——

    开放型经济活力澎湃

      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今年4月22日至28日,第二届临沧·百国华侨华人联谊会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成功举办,来自全球各地的262名嘉宾和7家世界500强企业、8家中国500强企业、88家省内外名优企业齐聚临沧,叙友谊、谋合作、话发展。百侨会成为临沧“开门向洋、转身向海”,推动开放合作的一座桥梁,也成为世界观察临沧的一扇窗口,实现了临沧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2021年8月,中缅印度洋集装箱“海公铁”联运新通道第一批货物集装箱试运获得圆满成功,截至2023年,公铁联运集装箱突破1万个,带动进出口货运量353.9万吨、增长87.2%,贸易额125.6亿元、增长91.2%。

      临沧优势在“边”,出路在开放。

      一直以来,我市以“四个先行”推动对缅开放“五通”,随着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开通及常态化运行,新通道的枢纽效应,让临沧的开放优势更加凸显;集聚效应,为临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辐射效应,有力助推了临沧深化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

      临沧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正逐步得到国家和省级层面认知、认可。

      我市在全力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常态化规模化运行的同时,落实集装箱物流补助政策,联合云南省特色产业促进会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新通道建设进行课题研究,形成了《深化“一带一路”合作 构筑东西方陆联大通道》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孟定清水河口岸进口货运量持续增长,我市创新通关模式,将“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改革措施整合融入“运抵直通”,优化调整物流监管作业,车辆通关效率提升了46%,通关时间缩短至3.55小时。孟定清水河口岸被列为全省“3+2”智慧口岸建设试点,孟定清水河智慧口岸项目启动建设,水果、粮食、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4类海关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获国家批准建设。

      同时,我市编制临沧市口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完成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孟定清水河口岸为核心,联动南伞、永和、芒卡等口岸、通道,对临沧边合区进行整体规划,建成临沧、云县铁路港,促进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巩固对缅定期互访会晤机制,达成共建中缅(清水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共识,与缅方共同举办四届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边民互市总额位居全省对缅口岸互市贸易额第一位。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跨境人民币现钞流通环境优化工程。

      “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国企国资改革加快推进、产权保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财税金融改革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扎实落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为临沧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起点,临沧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临沧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