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夺冠之路

    ——乡村教师李家周三十年的坚守故事(下)

    刊发时间:2024-08-13

    A1版

    作者:查海霞  赵淑萍 王朝宇 陈远杰

      梦想是什么?

      航海家说:“梦想就是去探索更深邃的大海。”

      艺术家说:“梦想就是登上艺术的最高殿堂。”

      孩子们说:“我的梦想很多很多,当宇航员、当科学家、当老师、当医生……”

      ……

      而农村体育教师李家周则说:“梦想,就是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冠军。”

      

    爱与坚持

      每个人都有一个冠军梦在等待着被唤醒。对李家周而言,选材就像一个梦想唤醒系统,唤醒那些热爱体育、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心中的冠军梦。

      那么多冠军能从“博海”走出来,李家周有什么特殊选材方法?“我选苗子的方法和理论上的选材可能还有所区别,更多的经验来自于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李家周说,“博海”刚开始阶段,自己不会选材,也没有条件外出学习。那时任6个班的教学课,我就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测试、记录,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分析,选出了23个运动员。但这23个运动员是不是真的适合练体育,心里没有底,那种心情,就像我们农村说的“空手扑蚂蚱”。

      苗子一选出来,就开始训练。时间过去两个月,感觉队员训练的成效不明显,特别是中长跑队员。“是不是选材方向不对?还是训练计划不合理?还是……”李家周心里开始打鼓。

      “其实,练体育与自然规律是一模一样的,就拿博尚当地人来说,他们的生长发育与当地生长的柏树很像。”有一天,李家周去拜访泰恒中学(临翔区二中的前身)时期的一位能文能武的老教官,听到他这样定义体育,李家周豁然开朗。博尚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属于亚高原地区,适合柏树生长,但周期长,一旦成材,木质绝佳;比起平原地区来讲,人的发育可能会晚一些,运动员出成绩的时间也可能会更慢一些……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他感觉自己找到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中长跑运动员的“柏树选材法”——一看身材,瘦但要匀称;二看比例,下肢干长于上躯干;三看关节;四看五官;五看耐力。

      “随着入队队员增多,我们增加了柔道、举重、拳击、射击等项目。”李家周说,这对他的选材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师者,先行一步。李家周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自学柔道、举重、拳击、射击这些项目。当时训练条件非常艰苦,就在一个土球场上训练田径项目,柔道、拳击这些项目都没有专门的场地和设备。他自己在草地上摸爬滚打,也带着学生在草地上练,风雨无阻。他常常和学生开玩笑说:“我们要珍惜天然的大型绿草防护垫,还有自然调节的大空调,大家加油,好好练!”

      年轻体育老师罗垚评价李家周教学风格时说,他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指导,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技能。

      “苗子选出来,就必须尽全力好好培养。”李家周常常感慨,要培养出一个国家级冠军太难了,培养一个运动员,就像栽种一棵柏树苗,要懂得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松土,什么时候用丫杈去顶着,不要让它长弯了,直到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轻描淡写背后,是李家周的教学之道。“现在我依然以自己这一套独特的‘柏树选材法’为基础,这套选材观是否科学,从31年的实践和学生回报的成绩看,70%至80%是准的。”

      “博海”体育训练队的第一节课是思政课,李家周要求每一个运动员必须热爱祖国,热爱体育事业。有了这个基石,他才开始观察、记录、分析每一个运动员的个性、心理需求等等,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训练安排,按照“一人一方案”来培养。

      “选他,就要爱他,要鼓励、关注、陪伴和鞭策,要让运动员心里热乎乎的。”只要队员需要,李家周一直都在。记者在采访李家周时发现,在他的整个教学体系中,有一个不能被忽略的核心元素——爱。

      “2000年我入选参加奥运会,后来在训练中鼻子被撞断了,就没能去参加,突然就不想练了,想回家。我给李老师打了个电话。他在那头安慰我、鼓励我,叫我不要灰心,只要自己不打退堂鼓,以后机会多的是……”罗恒龙说,一路走来,李老师一直在身边。

      “没有李老师,就没有世界冠军王应柳。”采访王应柳时,她说在最艰难的时候,是李家周老师的鼓励让她重拾信心。

      这份爱对于“博海”体育训练队队员来说,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不成材也要成人。”在李富兴印象里,李家周老师常说,好好做人,都会成材,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冠军。

      或许,对于李家周而言,这,才是为人师者的最大意义。

      

    做自己的冠军

      李家周,自己就是冠军。

      1989年,李家周代表临沧地区参加省运会,获得了临沧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块100米比赛省级金牌。对于从小爱好体育的李家周来说,就像一块擦满蜜汁的大饼从天而降,兴奋之余,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我还要去拿国家冠军,世界冠军。”1989年,李家周以临沧地区最高专业分的成绩考入临沧师范体师班。“1990年,市里计划把我送到省队。但命运捉弄人,当时我生了一场病,就这样与职业运动员生涯失之交臂。”时隔多年,回忆那段往事,依然能感受到李家周爱而不得的遗憾。

      职业运动员生涯这条路走不通了。可是,如何安放自己的冠军梦?李家周一度陷入人生中的低谷迷茫期。

      1993年7月,李家周从临沧师范体师班毕业,8月被分配到临翔区第二中学,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

      “我自己不能当冠军,但我可以培养冠军!”有一天,在给学生上体育课时,这样的想法突然从李家周脑子里冒出来。说干就干,想要自己当冠军的李家周,开启了培养学生当冠军的征程。这条路,一走就是31年。

      “练体育真的苦,一刻都不能松。”罗恒龙说,回想在临翔区第二中学上学时期,李老师带着他们训练,把自己的周末和假期全搭了进来。学校球场的跑道只有200米,训练都是跑公路,每天一二十公里的训练,李老师拿着一根竹竿,骑一辆老式自行车,跟在我们后面,追着、赶着……很多人并不理解李老师,包括我的父母。

      “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配比增强营养。但我还是会怀念‘李氏营养液’。”王应柳说的“李氏营养液”,其实就是李家周老师自制的“白糖+盐+水”。1993年,虽然工资只有225元,但李家周认为比起练体育这些孩子的家庭来说,他的条件好太多了,所以,他每个月拿出一些钱去买白糖和盐,在学生训练结束后,自制“白糖+盐+水”的液体,给孩子们补充营养。

      “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也没有工作,一直是自己做小买卖。”李家周的妻子王怀朝介绍,从组建“博海”训练队开始,为了训练队员,李家周什么都顾不上,家里大事小情都是自己去处理。李家周给她封一个“家庭外交官”的称号,这还不止,“博海”组建初期,还给她封了一个“伙食团团长”的外号,专门给在节假日里训练的孩子们煮饭。

      采访中记者问王怀朝,“作为妻子,你理解李家周这样痴迷体育吗?”她用手轻轻捂起上扬的嘴角,有些腼腆地回答:“记得他和我说过,朋友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吃多了撑着吗?我也很矛盾,但是,这么多年,他就只迷这一件事情,我得支持他。”

      李廷荣是李家周的小学同学。“90年代初,李家周像中了邪、着了魔,满脑子就是选苗子、练体育,无论走到哪儿,只要见到他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娃娃,就会上去打招呼,动员人家到‘博海’去训练。娃娃们回去告诉大人,今天遇到一个人,叫自己去练体育。家长们一头雾水,以为娃娃遇到坏人,都告诉自家娃娃,以后再有这种情况,不要理,赶快跑。”回忆起这些,李廷荣忍不住笑出声来,他说,大家后来才知道,这个“坏人”就是“冠军教练”李家周。

      1994年到现在,30年来,临翔区第二中学先后向市、省、国家输送200多名运动员,培养出4个世界冠军、7个国家冠军,获得40块省级金牌,1000余名优秀体育人才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博尚镇政府在学校旁边的小勐准村修了一条“冠军隧道”,隧道里都是墙体彩绘,这些彩绘记录着从博尚走出去的体育冠军,里面就有李家周。

      1973年出生的李家周,虽然是体育老师,但他并不高大,只有1.64米;这个一直告诉学生要走向世界的老师,最远也只去过贵州兴义;这个看上去有些内向的老师,一讲起体育和他的学生,就两眼放光;这个一直想当世界冠军的老师,却让更多的人成了自己的冠军……

      融媒体记者 查海霞  赵淑萍   王朝宇 陈远杰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