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刊发时间:2024-08-19
A3版
作者: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罕宏村。 王文林 摄
建设好美丽家园,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是乡村振兴的必然之举。
建设好美丽家园,也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梦想。
三年来,临沧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人人都是收信人”的行动自觉,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用心血和汗水描绘着新时代美丽家园新画卷。
杨克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当前,临翔区蚂蚁堆乡6万余亩澳洲坚果正值挂果季,颗粒饱满的坚果缀满枝头,承载着群众增收的希望。
“今年雨水充足,坚果挂果率高,果子大、果形好看,总体产量比较好。”在蚂蚁堆乡一水村的坚果地里,马驿坚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克华正在指导村民进行果树管护。
今年55岁的杨克华,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提及他带领乡亲们发展澳洲坚果产业的事迹,当地干部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叫好。
然而,这个种植坚果的“土专家”,并非天生。2003年,杨克华从改制的临沧冶炼厂下岗回到老家一水村。这里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长期靠种玉米、养猪鸡为生,生活极其困难。不安于现状的杨克华一心想改变家乡的贫困状况,他不断到有热区资源的县(区)考察,最终,把目标锁定在澳洲坚果这颗小小的果子上。2011年,他筹措50万元资金,流转200亩荒山,购进坚果苗木,开始种植澳洲坚果。
刚开始,乡亲们都不看好,对管护、市场、价格都没有底,纷纷劝他别种了。但杨克华铁了心,他在山腰搭建起石棉瓦房,从此驻守山上,起早贪黑,顶风冒雨,在200亩的荒山上全部种上了澳洲坚果。他自己摸索学习种植技术,从镇康县带回的一本《云南澳洲坚果丰产栽培技术》书角都被他翻烂了,后来又重新复印了一本,他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倾注全部心血对澳洲坚果进行精心管护。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杨克华种植的第一批澳洲坚果迎来丰收,收益5.8万元,并与云南云澳达坚果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坚果长期供货合同。初步的成功不仅更加坚定了杨克华种植坚果的决心,也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
2017年,杨克华带领一水村以及附近的马驿、邦海、曼毫等村的117户农户,成立马驿坚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靠种植澳洲坚果脱贫致富。他从不吝啬坚果养护技术,总是耐心帮助村民解决坚果养护过程中的难题,还经常受邀到博尚、邦东等几个乡(镇),对坚果品种选优、稼接技术、管护技能等进行现场授课和技术推广,把自己多年总结的种植经验传授给乡亲们。
如今,马驿坚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果种植面积达5876亩,经过多年品种改良,坚果产量逐年上升。杨克华介绍,预计今年合作社的坚果产量500吨,按照8.4元一公斤计算,预计实现产值420万元,将带动农户户均收入2.8万元,人均收入4600余元。
“接下来,我想把我们种植的坚果品牌打出去,让更多人吃到美味的坚果,让乡亲们富起来。”杨克华朴实地说。
据了解,目前蚂蚁堆乡种植的澳洲坚果面积达6.1万亩,2023年产值达960万元。坚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片片青山绿水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杨天才: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从“打工仔”到村党支部书记,这几年,杨天才的生活变化挺大。
杨天才的家在永德县大山乡麻栎寨村户威自然村。过去,这个寨子叫“旧寨”,一个布朗族聚居村,也确如它的名字一样,整个村寨房屋破旧,环境“脏乱差”,加上交通落后,产业结构单一,老百姓在家没有出路,很多村民像杨天才一样纷纷外出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来几天。“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候,整个村子冷冷清清,毫无生气。”杨天才回忆道。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示范点和沪滇协作等项目先后落地,加之施孟二级公路穿寨而过,交通便利了,村寨迎来发展的契机。随着交通的改善,不远处的野生诃子林、秘境猴子沟也成了景观点,经常有游客来观光。这让多年出门在外的杨天才看到了商机,他毅然选择了回家创业。
在政策扶持下,杨天才推倒了破旧不堪的老房子,盖起了敞敞亮亮的新民居,在装扮了一番后开起了布朗族小饭馆,专营本地特色菜和家常菜。“光烤鸭一项,每年就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杨天才保守地说,全年收入下来不比打工赚得少。
2020年5月,杨天才被选为户威自然村党支部书记,除了算好自己家的小账,他还要算好村里这本大账,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良好的生态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
通过与全体村民共同商议,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本着“规划先行、循序渐渐”的原则,户威自然村开始了村容村貌提升改造工程:拆除了违章建筑,建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公厕,完善了排污系统,改造了人工池塘,建起了休闲凉亭,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实施绿化美化,打造景观小品……
随着一系列项目落地,“旧寨”逐渐褪去了旧模样,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人工池塘波光粼粼,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处处绿意盎然,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星罗棋布,一步一景、一院一品。
寨子漂亮了,村民们也觉得美气。“过去想都不敢想,我们的寨子能像今天这样美。”村民杨天华自豪地说,不仅我们自己住着舒心,路过的人都要停下车,走进寨子拍拍照、歇歇脚,买些土特产呢!
随着前来寨子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乡村旅游日渐红火起来,村里不仅有了农家乐,还有了小酒坊、民族服装作坊。202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68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00元。
“下步,我们在建设好、管理好美丽村寨的同时,还要发展新兴产业,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增收。”杨天才深有感触地说,有了产业支撑,才能让“钱袋子”鼓起来,让乡亲们更加富裕富足。
卫国忠:生态养蜂酿造“甜蜜生活”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曼来村,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稀薄的山雾,照亮了错落有致的蜂箱。村民们早早就在蜂箱之间忙碌起来,有的在清理周围的杂物,有的在细心查看着蜂箱,有的在给蜂巢调整位置……
看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忙碌光景,曼来村党总支书记卫国忠站在一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曼来村地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这里森林茂密,植被丰富,花期长,且远离污染,是养蜂的理想之地。过去,尽管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村民各自为战,曼来村的蜜蜂养殖业一直未能形成规模。
有资源、有条件,养蜂咋就发展不起来?这成了卫国忠的一块心病,多年来,他为引进先进的养蜂技术和管理经验,多番奔走、考察学习、倾心研究。
2018年,在卫国忠的努力下,曼来村引入沪滇协作项目资金120万元,成立了勐来乡百花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养殖大户”的模式,带领全村村民发展中华蜂养殖产业。
规模化养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技术,但曼来村以佤族为主,有些群众听不懂汉语。为此,卫国忠用佤汉双语对村民进行培训,把他多年学习研究的知识、考察学习到的技术和多年养蜂的实践经验对乡亲们倾囊相授,确保每位村民都能掌握蜜蜂养殖技术。
为保护好蜜源植物资源,曼来村沿10公里村级主干道种植2200余株米团花,连片种植25亩,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确保蜜源充足,有效促进中华蜂产业发展。
2020年,沧源县通过整合上海帮扶“携手奔小康”项目资金240万元,在曼来村建成勐来乡曼来村蜂蜜加工基地,日均加工5吨蜂蜜,可辐射收购和加工全县所有蜂蜜,完善了从育种、养殖到蜂蜜加工的产业链。
截至2023年,曼来村已发展养蜂场7个,养殖蜜蜂2000多箱,产值112万元。也就在这一年,曼来村的“佤山曼来”蜂蜜产品荣获第六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优质奖。
如今,曼来村的蜜蜂养殖业已经步入了正轨,卫国忠这个“引蜂人”,带领村民靠养蜂酿出“甜蜜生活”,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之路。
那落村:我的村庄我来建
去年以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忙开村那落自然村在乡村旅游中持续“走红”,以其靓丽的村容村貌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人心齐,泰山移。如今的那落村是乡亲们大伙儿一起干出来的!”那落自然村小组长俸继兰感慨道。
那落村是傣族聚居村寨,距双江县城6公里。早些年,那落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拆围墙、拆篱笆、拆牛圈……那落村热热闹闹地干了一阵。
但是,由于粗放型管理,加之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全村的乡村旅游发展逐渐缓慢,来游玩的人少了,之前拆掉的建筑、打造的景观也成了摆设。
于是,部分群众逐渐有了怨言,村民会上,总有人借机表达不满——“村里卫生何必天天打扫?”“这花种了又不能挣到钱。”……
为了改变全村乡村旅游日渐冷清的状况,提振村民的精气神,沙河乡党委和忙开村党总支组织那落村的村民代表分别到临近村寨以及楚雄、昆明等地参观学习。
充满民族特色元素的民居、宽敞干净的村组道路、绿意盎然的村庄环境、瓜果飘香的农家庭院,无不让村民们啧啧称赞,羡慕不已。
“我们村条件这么好,不能比他们落后!”村民们心中的那团“火”被点燃了。“发展等不得,得我们自己动起来,我们的村庄我们建!”大家纷纷表示。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决心,那落村村民集体签订《大干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家园的承诺书》,打出了“不等不靠不要,自己的村庄自己建”的响亮口号,并对维护村庄卫生、邻里团结、社会风气等内容作出承诺。
说干就干,在党支部引领带动下,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党员带头捐资捐物,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仅仅一两个月内,那落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庭院清清爽爽,道路平整干净,道路两旁种满鲜花,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精心设计的傣族元素装饰锦上添花……
村子环境好了,乡村旅游又热了起来,村寨也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村民们陆续开起了农家乐、水果采摘园、傣陶体验馆,生意红火。
钱包鼓了,日子美了,村民的精气神也发生了转变。“现在开群众会,埋怨的少了,为发展出谋划策的多了。”俸继兰欣慰地说,大家都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人人都是村庄的主人。
【记者手记】
建设好美丽家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既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也要让村庄越来越美。如今的临沧大地上,一个个宜居宜业和美村庄拔地而起,一片片绿水青山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一个个乡村旅游村寨发展势头正猛,“美丽风景”逐步转变为“美丽经济”,“建设好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正踏着坚定步履向我们阔步走来。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农民群众是美丽家园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从一个个鲜活的奋斗者身上,我们深刻感受到,有效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融媒体记者 字学林 李贵典 特约记者 严兴勇
通讯员 李学英 王子旖 高国军 关汪武 柳有谊
临翔主城区一角。 杨平平 摄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