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新华乡: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刊发时间:2024-09-13

    A3版

    作者:李亚权 王继泽

      走进凤庆县新华乡苗族文化传承展览展室,苗族服饰、绣片、织布机等展品错落有致,墙壁上的彩绘展板营造出浓郁的苗族文化氛围,绘出一幅幅和谐共融的生动画卷。

      新华乡是临沧市苗族聚居最多的乡(镇),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苗绣、纺织技艺、沃沱罗酒和芦笙等。

      “今年5月参加贵州‘村超’表演后,我们苗家的芦笙舞越来越火了,县乡一有活动,芦笙舞就有机会登台,越来越多的人对苗家文化感兴趣,还有好多人要了我的联系方式,说想要和我学芦笙舞。”完成芦笙舞教学后,苗族芦笙舞演员马国军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介绍。苗族芦笙舞分为祭祀舞和自娱舞两大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祭祀舞“箐鸡摆尾”。舞者人数从三五人到百人不等,舞蹈编排有大幅度的抬腿、转体,既有力量又有缠绵的婀娜风姿。

      在新华乡苗族织布工艺保护传承室,织布声有节奏地响起。绣娘王芳坐在织布机前,只见她手脚并用,灵巧配合,手中轻巧地舞动着一把磨得发亮的梭子,织布机上的经线、纬线伴随着她的律动交错,一匹规整的布料逐渐成形。

      “我从小看着家里人织布做衣裳,起初只觉得好玩有趣,做出来的粗布衣裳贴合保暖。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愈发觉得粗布衣裳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情感,便一心想把织布手艺传承下去。”王芳摩挲着织布机上的布料,面带笑意地说道。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年来,新华乡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等前沿阵地,组织非遗人才开展文化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探索将传统的师带徒、家族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构建多元化育才新模式,实现非遗传承“老、中、青、幼”有序衔接。

      “依托强有力的党组织带动,坚持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并举,着力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紫微村党总支书记马国宏在谈到如何做好非遗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时,眼神中透着坚定。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