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以改革精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刊发时间:2024-09-23

    A3版

    作者:高清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为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重要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新时代新要求新担当,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的精神,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坚持正确方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活其生命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俯下身子,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请教,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汇聚人民智慧,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关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来,最终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和勇气,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态度,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敏锐把握社会思潮新动向和社会心理新变化,及时回答人们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解疑释惑、澄清是非、凝聚共识。

      

    破除制约因素,营造浓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氛围

      着力破除哲学社会科学可有可无的认知,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着力破除重自然科学轻哲学社会科学的想法,充分认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着力破除不重视、不加强的想法,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环节,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着力破除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学问的认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着力破除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使用问题,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更具吸引力。要大力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健全保障机制,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

      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协调功能完善、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哲学社会科学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社科工作格局。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改进和完善经费的投入方向和重点投入领域,更加注重经费投入的“绩效导向”“成果导向”,集中资金重点支持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性项目和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项目,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健全完善决策咨询制度,因地制宜建设新型智库,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畅通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决策渠道,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决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成果的有效平台,形成畅通的成果报送和反馈渠道。健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交流平台建设机制,建强现有交流平台,积极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区域影响力、服务群众需求的交流平台,宣传和展示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

      

    完善合作机制,构建社科普及“大科普”格局

      健全完善符合区域实际、满足群众需求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办法或规定,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法治化进程。健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密切协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级各部门参与、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构建起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大科普”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系统,从组建普及队伍、拓宽普及领域、打造普及品牌等方面入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健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培育管理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科普及,整合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加强和完善社科普及基础设施与社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社科普及活动社会化、经常化和制度化。健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社团治理机制,增强规范性、专业性、创新性和服务性,切实发挥其在社科研究、社科普及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健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融合发展机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科普及新方式,综合开发利用“三微一端”等现代化宣传平台,做强主流新媒体社科理论普及栏目,发挥好融媒体平台的宣传普及功能,提高社科知识的传播度和覆盖面。

      

    健全培引机制,增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吸引力

      建立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自身规律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价值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自主培养”与“引进人才”双向发力,逐步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机制,运用跟踪培育、团队培养、项目培养、实践锻炼、专业培训等形式,加大对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社科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理论工作者。健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完善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各类成果评奖、人才推荐、项目评审、职称评聘等过程中,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五唯”顽疾,逐步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与作用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周期,鼓励科研人员长期耕耘、潜心研究,推动科研人员和团队从追求成果数量向更加注重成果质量转变。健全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立健全防范教育与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学术诚信机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

      

    完善建设条件,建设发展边疆民族特色学科

      健全完善特色学科建设支持基础条件,准确把握临沧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优势在边疆、在少数民族的突出特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化以佤族为代表的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构建具有临沧特色、民族特色、边疆特色的边疆民族学学科。建立健全校地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规划,重点培育以边疆少数民族为特点的优势特色学科。建立健全少数民族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人才库,大力培养本民族优秀青年理论工作者,更加注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运用,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建立健全特色学科研究团队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专家学者组建特色学科研究团队,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特色学科建设。探索构建学科共建共享创优机制,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主要途径,加快推进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优势学科共建共享创优。建立健全人文社科数据库建设机制,建设交叉学科共享基础数据平台,发展并推广数据采集、数据储存、数据传输、云计算、数据可视化、科研信息搜索等技术,促进数据和科研成果的分享和转化应用。

      

    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的就是要激发社会科学生命力、创造力,不断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增强群众精神力量。必须准确把握社科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的特点,必须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社科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健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宣传宣讲机制,建强建优各级宣讲机构,组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生动活泼阐释、特色优势明显的宣讲队伍,让群众听得懂、听得明白,易于接受、入心入脑。建立健全线上宣讲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短视频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的新路径,制作精品宣讲微视频,推动理论宣讲由线下向线上、“云端”延伸。健全完善调查研究机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深入基层、项目建设一线、农民群众之中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事关改革发展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提出真建议、实举措,拿出真本事、推出好成果。健全完善互联网运用管理机制,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实现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建立完善新媒体运用管理机制,树立“用户思维”,鼓励支持创作立足于基层实践、群众认可、便于推广的“小经验”“小故事”,增强吸引力、影响力。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