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学”让“养老”变“享老”
刊发时间:2024-10-11
A3版
作者:张之译 杨雅珺
临沧市老年大学打造文化养老新高地——
“老有所学”让“养老”变“享老”
自今年9月古筝课开班以来,临沧市老年大学为老师和学员人手准备了一架古筝。讲台顶部的投影,将老师的指法实时且清晰地反馈给同学。“一二三四、一二三四,铮,铮铮……”学员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齐演奏着乐曲《孟姜女》。
“古筝是我学习的第一种乐器,退休以后还有机会来老年大学学习古筝,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因为对古筝的热爱,学员何阿姨每天都在勤学苦练。
市老年大学根据老年学员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不断提高老年教育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开设了书法、国画、朗诵、合唱、瑜伽、中国舞、摄影、时装走秀、古筝、葫芦丝、太极拳等22个专业,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近年来,市老年大学致力于打造蓬勃发展的老年教育重要阵地和老干部工作重要窗口,坚持“政治建校、文化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老年大学+文化养老”主阵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目前,临沧市老年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22个专业、30 个班级、1200余人次在校学员的多专业、多层次、多学制的综合性、示范性文化养老主阵地。
党建引领,政治建校。制定出台的《老年大学思政课规范指南》,将“开学第一课”固定设置为思政课。激活“指尖课堂”,把“离退休干部网上专题报告会”“云岭银潮之声大讲堂”等作为重要思政课资源,及时组织学员以集中收听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注重打造“视听课堂”,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适时推送报告会、讲座、音视频、口述历史等影像资源,组织离退休干部收听收看。探索开辟“移动课堂”,按照“就近就便、安全节约”原则,定期组织学员到市内离退休干部党性教育红色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聆听革命历史、体验发展变化。努力拓展“实践课堂”,依托市沧江情银发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员在助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基层治理、兴边富民、关心下一代等方面发挥作用。积极搭建“展示课堂”,以重大节庆、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学员综合运用书法、绘画、摄影、朗诵、舞蹈、歌唱等方式,参与展示展览展演活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正能量,提升思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探索创新,特色兴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和老年人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到市老年大学报名学习的老年人也随之增多,一些热门专业甚至还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为积极高效破解这一难题,市老年大学创新思路,探索出“学制+社团”“评议+考核”“临时党支部+班委会”“教学+展示”的老年教育临沧模式。“学制+社团”:推行结业制规范“学制”,在“学制”终端引入专业“社团”,通过提供场地、搭建平台、开设各类“社团”,毕业的学员以参加“社团”的形式,交流学习、参加活动、发挥余热,既解决了“只进不出”的问题,又为毕业的学员搭建起新的平台,有力推动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评议+考核”:定期组织举办教师培训班、开展教学评估活动,健全完善教师队伍聘任、考核管理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临时党支部+班委会”:强化班级党组织建设,择优选取党员学员担任班干部,以开展优秀班干部、优秀学员、先进班级评选为激励,探索出班级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教学+展示”:通过组织举办学期末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等形式,为学员搭建平台,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同时,市老年大学持续推行“线上”报名,有效解决老年人排队报名等现实“烦恼”,实现了老年人不出家门便可报名,真正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
内涵发展,文化立校。除专业教学外,老年大学还包含了“凝心铸魂·银龄尚学”大讲堂等实践课程、公共课堂。加强校本教材编纂工作,研究制定《茶艺》《朗诵》《行书》三门专业的校本教材,并在立足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开辟第二课堂,以团队、社团为依托,通过加强文化品牌创建,搭建乐学有为的平台、展示风采的舞台。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先后举办“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诗歌朗诵会、“红色故事大家讲”“喜迎华诞·百年献礼”书画摄影展和“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与服务中心工作相结合,鼓励引导学员加入银发志愿服务团队,紧紧围绕发展大局需要,进基层、进乡村、进社区,发挥余热、服务社会。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