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碑,一家三代人的“传家宝”
刊发时间:2024-10-11
A3版
作者:王世涵
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民小组村民熊光泽——
界碑,一家三代人的“传家宝”
秋日,蓝天白云下的边陲苗寨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委会罗家坪村民小组宁静而美丽,道路干净整洁,屋脚路旁鲜花盛开,房屋外立面绘上彩色图画,家家户户楼顶国旗飘扬。
沿着村道向村里走去,罗家坪村31号便是熊光泽生活了几十年的家,62岁的熊光泽身着迷彩服、迷彩鞋,挺直身板,精神抖擞。在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后,熊光泽带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回到罗家坪村,“在拿到奖章和荣誉证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回来以后,我一定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带到每村每寨,守好祖国的每一寸神圣土地。”
熊光泽的家坐落于距离国境线仅1公里的罗家坪大山脚下。“家住山脚下,屋在国界旁,种地是站岗,放牛为巡边”,是熊光泽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少时起,熊光泽便跟随着奶奶和父亲徒步巡边。“我奶奶项左弟是金厂镇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共产党员。我小时候不懂界碑是什么,是奶奶告诉我界碑的意义。”抚摸着奶奶的老照片,熊光泽脸上满是自豪,“奶奶没念过书,唯独会写的2个字是‘中国’,而我写得最好的2个字也是‘中国’。”
10公里,这是从马关边境188号界碑到195号界碑的距离。从奶奶项左弟、父亲熊炳清到熊光泽,这条巡边路,一家三代人走了74年,路程超过16万公里。“一个来回20公里,从家里带足粮食,竹筒里装满水,再拿上一把镰刀、一支毛笔和油漆,一走就是一天,回来就变成‘泥巴人’。”回忆守边岁月,熊光泽讲得动情,“过去巡边条件艰苦,但是,我们生在这里,就有责任守好这里的家。为祖国守好界碑,是奶奶传下来的,是传家宝,不能丢。”
20世纪80年代,熊光泽从奶奶和父亲手中接过巡边接力棒,每周3趟,这条路一走就是40多年。每隔一段时间,熊光泽都会用镰刀将界碑旁的杂草清理干净,再用蘸着红漆的毛笔把界碑上的“中国”2个字描得鲜艳醒目。如今,“一条路、两个字、三代人”的坚守,成为祖国西南边境上“一座永不退缩的界碑”。2022年1月,熊光泽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2022年5月,熊光泽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这些年来,随着兴边富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等党的一个个好政策在边疆落地生根,熊光泽带领当地群众抓住机遇,修路、建房,在罗家坪村塑造“长城”“五角星”等中华文化符号,发展砂仁、草果、红色旅游等产业。渐渐地,泥巴路变成水泥路,车辆通到家门口,苗绣成为村里的“土特产”,罗家坪村从脏乱差变成洁净美,村民吃上“旅游饭”。2023年,罗家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2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罗家坪村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并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看着家乡的变化,熊光泽说:“我们在为国守边,国家也在守护我们。”如今,“廉洁自律、守好国门、界碑就是传家宝”成了熊光泽一家引以为傲的家风家训,印刻在家门口,无声地激励着后辈投身到边疆守护和民族团结的事业中。
“我就是个普通人,干着普通的事,党和国家给了我太多荣誉,心里更觉得责任重大。”熊光泽说。多年来,熊光泽奔走在村村寨寨、机关、学校,用自己的爱国情怀宣讲红色故事40余场次、听讲人有2000余人次。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申请加入罗家坪村巡边队伍,罗家坪大山上8座界碑上的“中国”二字鲜红醒目,诉说着无数像熊光泽一样的守边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云南日报记者 王世涵
原载《云南日报》2024年10月10日3版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