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归一页
刊发时间:2024-11-04
A3版
作者:徐珊珊
昔归茶人魏启荣的故事,实则是昔归茶从澜沧江边隐匿到名动天下这一传奇历程的缩影。
2024年3月,新一年的春茶季如约而至,昔归村的茶人魏启荣再度开启熟悉的忙碌节奏。尽管正式采摘要待4月以后,但魏启荣仍隔天便前往忙麓山上自家的茶园查看情况。今年雨水稀少,春茶发芽较往年更晚。
“茶树的水分依赖天气,人工浇水对茶树干预副作用大,且会影响茶叶口感。所以我们只能顺其自然,等待雨水。”制茶近30年,无论风调雨顺或气候不佳,他都保持着如今世道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状态,“急也急不来,雨总会下,只是晚一点,我相信大自然是能量守恒的,若遇雨水较少的年份,茶叶可能会减产,但品质大概率会更优秀,凡事都有两面,要学会以平常心对待。”茶学界盛行的那如玄学般的“禅茶一味”,在魏启荣这里自然而然地落地。
对魏启荣而言,做茶是自幼便掌握的手艺。在他的记忆中,家中至少从爷爷辈起就开始制茶,那时的昔归茶还被称作“忙麓茶”。小时候,每逢茶季,放学或周末,他都会主动帮父母做茶,这是全家人的生计。
1997年,魏启荣到昔归小学担任民办教师,因家中有茶地且掌握制茶技术,工作之余,他仍会制茶。当时,整个云南茶界较为流行烘青茶,而作为原料的昔归茶,彼时并未有太大声名。尽管如此,魏启荣还是凭借辛勤的劳作和稳定的制茶技术,逐渐积累了一些客户。至2002年,他下定决心辞去工作,专心做茶。
喝过忙麓茶的人,大多都会被其圈粉,只是当时的忙麓茶,市场价格与品质并未对应。
忙麓茶优秀的品质基因源自邦东大雪山。忙麓山茶园处于邦东大雪山向东延伸处,靠近澜沧江,山脚是昔归渡口。邦东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是澜沧江畔一座低纬度大雪山,山中生长着大量野生古茶树群落,邦东乡野生古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是人类茶树起源的核心地带。忙麓山近一半的面积是茶园,另一半是亚热带雨林,林间生长着红椿、香樟、小叶榕、橄榄等植物。忙麓山坐西面东,早朝阳,晚背阴,日照时间短,太阳直射光少,漫射光多,这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另外,忙麓山茶园地理位置独特,上午水汽蒸腾,云遮雾罩,空气湿度大,这也是昔归茶品质卓越的重要条件。
魏启荣专职做茶后,积极进行市场推广。即使当时的昔归茶名气不大,但与他接触过的客商,大多会被他的文化修养及真诚待人的态度打动,先订一点货试试看,结果大都成为回头客。后来的几年,随着昔归茶名气大增,他的客户拓展至全国各地,一些客户甚至与他成为多年的朋友。茶为魏启荣建立了天涯若比邻的社交圈。魏启荣表示,真正留住这些人的,正是昔归茶卓越的品质和口感,尤其是昔归团茶。
昔归团茶在魏启荣的儿时记忆中,是家常之物。昔归村人未曾细想,这种因时制宜的制茶方式,便于储存、携带,利于生茶后发酵,实则深藏着极大又朴素的民间智慧。多年后,随着昔归茶价格的水涨船高,团茶蕴含的历史、工艺等价值也越来越被大众所认知,团茶制作工艺被确定为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团茶成为高光般的存在,被众多茶友很文艺地称为“一款天生在路上的茶”。时间的价值感在这里显得分外有分量。
与魏启荣一样,邦东许多有茶地的人家,慢慢都开始自己做茶。虽然辛苦些,但能掌握主动,更能保障自身利益。
2020年,魏启荣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昔归品魏人家”。他将昔归茶做成了热爱的事业,做成了自己的产业。
而昔归村也在10多年间,成为全国闻名的明星村,一年四季收茶看茶的人络绎不绝。全村的1万多株古茶树,多年前就让全村138户人家脱了贫。如今,户均因茶树带来的收入有二三十万元。2021年,高速公路通到了昔归,更多的爱茶之人循着茶香,源源不断而来。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