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振兴路上手牵手齐步走

    刊发时间:2024-12-30

    A1版

    作者:李丽君 姚尚龙 杨雪蕊

      走进绿树掩映下风景如画的帮东村,干净平坦的串户路两边种有菠萝蜜、芒果等果树,种类各异的花卉争相开放、迎风摇曳,与一幢幢极具民族特色的小洋楼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风味。村里傣族、佤族、彝族等6个民族群众聚在一起欢庆傣族开门节,一幅民族团结和谐、其乐融融的画面徐徐展开。

      帮东村的这一幕,是镇康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

      帮东村隶属镇康县勐堆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南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9公里,是一个以傣族、佤族、彝族等6个民族融居的沿边民族村寨。近年来,镇康县充分挖掘和利用边境红色资源,聚焦党建引领,凝聚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力量,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提升边境治理效能为路径,推动镇康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紧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乡村治理,大家精气神提了上来,现在是产业稳固,交通工具从摩托变成小车,村民是一家看着一家比发展,大家团结在一起,日子越过越好。”说起帮东村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帮东村党总支书记金国友感慨万千。

      在帮东村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里,村委会干部刀亚南正在把自己到北京参加“中国农大-腾讯乡村CEO培养计划”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分享给群众。

      “留在村里发展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努力发展好家乡的产业,带动更多年轻人返乡建设发展家乡。”刀亚南说,到北京参加“中国农大-腾讯乡村CEO培养计划”对自己的触动很大,回来以后,就开始积极号召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村子越来越美了,尤其种植金丝皇菊后,我们可以到菊花地里打零工增加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村民尹建聪说。

      聚焦短板弱项,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帮东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农业大学的精准帮扶下,组建“联合家庭农场”,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产业。目前,帮东村有蔗园6000亩、水稻400亩、金丝皇菊30余亩。

      产业面积的扩大,带来的是管护压力的增大。针对这一问题,1999年出生的刀亚南,积极将自己学到的和看到的运用到村里产业发展中。今年年初他自费采购了一台无人机喷洒机适当收取费用,用于水稻、甘蔗、坚果的日常管护,几个月下来,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实现了农业产业生产耕、耙、播、管、收全程机械化。

      为提升边境治理效能,帮东村建立“周一议‘三农’”制度,制定《人居环境提升标准》《新时代文明公约》《清廉村居建设标准》和《违法犯罪惩戒办法》等村规民约制度,实现了村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先后被评选为“省级美丽村庄”“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市级文明村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临沧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中的典范。

      “在创建中,勐堆乡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引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网融合,建立‘乡党委-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四级网格党小组、五级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网格组织体系,深化‘干部+农户’‘党员+农户’挂联关系,突出治理主体、推动基层善治。”勐堆乡党委专抓政法工作副书记李航介绍。

      “我们寨子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一起出力打扫卫生、栽花种树,共同建设美丽村寨。”刀亚南说。

      如今的帮东村,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傣族、佤族、彝族等6个民族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节日里,各民族穿上民族盛装到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载歌载舞,共庆共乐。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