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年味深深忆对联

    刊发时间:2025-01-17

    A3版

    作者:张成志

      过了腊八就是年。

      穿梭在喧嚣的小城中,我看到年货街里的许多商贩将已经印制好的春联拿出来,规整有序地摆放在各自的摊位上。人们趋之若鹜,购买自己喜欢的对联,看着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我又想起爷爷写春联的往事。

      在我的记忆里,年近八旬的爷爷,每到年关,都要拉开阵势写春联。我的爷爷出生于1911年,文化程度不高,是当时的高小毕业生。他喜欢练习书法,热衷撰写春联。爷爷所写的对联是自己创作,既体现春节的喜庆,也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备受邻居赞赏。

      除了春联,平时左邻右舍起房盖屋、讨亲嫁娶也会邀请爷爷写对联。只要有人请他写对联,他脸上便流露出自信,总是连声回答:“好!好!好!”不难想象,此刻爷爷的心里肯定是美滋滋的。

      爷爷乐善好施,平日里行善于人。父亲经常和我说起爷爷写春联的故事,他告诉我,爷爷做事认真,有工匠精神,事事追求完美,为了一个字的妥帖,总要寻思多日,还怕别人理解不了,他总是刻意避开生僻字词,不像有些对联,总是埋些所谓的典故,自以为高人一等。1982年春节,爷爷还制作了一本《应用杂项记录簿》,并将内容进行细分,如春联类、建房类、乔迁类等,便于孙辈们学习。

      爷爷善于运用周围环境,借物、借事来写对联。如他在邻居建盖新房的时候就作了“建新房旧貌换新颜,住新屋新年迈新步”,横批“人寿年丰”。在邻舍讨媳妇时作了“和睦家庭风光好,恩爱夫妻幸福长”,横批“婚姻美满”。对联上那“人寿年丰”的祝福,映射出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而“婚姻美满”的字句,则是他对晚辈生活的祝愿。

      那个时候,每逢过年,孙辈们便围在爷爷身边打下手,有的帮爷爷裁纸,有的帮爷爷研墨,有的帮爷爷牵引对联。当然,做这些的时候,肯定也是学习的最佳时候,看爷爷提笔的姿势、运笔的程序,也看爷爷静静地沉思,然后一气呵成佳句。爷爷总是一边写,一边给我们讲述对联的故事,他会用简洁的字句道出深邃的道理,让我在稚嫩的心灵里种下了对文字的崇敬。

      1986年,爷爷得了一场大病,手已难以握笔,从他看父亲写春联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内心的不舍。

      父亲从小在爷爷的熏陶下感受对联的魅力。他常常回忆与爷爷一起创作对联的场景,那个时候,爷爷手握毛笔,娴熟地在红纸上游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对字的把控,更是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父亲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被对联文化所吸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情感愈发深厚,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说,老家的春节气氛,有很多东西可以点缀,对联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红红的对联爬上门楣,似乎这个年的味道就会淡一些。也正因为如此,老家的人们对春联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又是非常真诚的,每每年关将至,可以先放着年猪不杀,也要请好写对联的人。当然,父亲对对联的热爱,源于对文化的敬仰与对传统的坚守。在他的眼中,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文化符号。每当他提笔写下对联时,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悠久的传统在他的指尖流淌。在这样的氛围中,我逐渐明白了对联在我们家的深厚意义。

      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开始学习写作对联。刚开始接触对联时,笔触生疏,字形歪斜,似乎与那优雅的对联相去甚远。但是,父亲总是耐心地坐在我身边,目光温和而坚定。他的手指轻轻划过那些字句,仿佛在教我如何让文字在纸上舞动。他经常用“比去年写得好多了”这句话鼓励我。每当我写下一副对联,心中总是涌动着对爷爷的怀念和父亲的期望,这份情感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如今,科学技术在印刷领域广泛运用,机器印刷代替手工撰写,虽然外观漂亮,方便粘贴,但也因此少了年味。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理念,更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感与追求。用写春联作为传承载体,在写春联贴春联过程中增添年味元素,增添喜庆氛围。这个传统应继续传承下去。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