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绘好团结奋进边地画卷
刊发时间:2025-01-20
A3版
作者:阮海燕 王正强 杨维 张之译 杨焱 特约记者 严兴勇 张云凤 关汪武 李贞涛
在临沧2.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02.1万人。
历经时光的沉淀,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以包容之心、互助之手和共同奋斗的精神,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细心呵护着这朵象征团结的“团结花”,携手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画卷。
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这朵绚烂的“团结花”在临沧的秀丽山水间愈发璀璨夺目。她不仅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更持续孕育出累累硕果,每一颗都充满了幸福的滋味。
迈向美好明天
编织和美乐章
敲响幸福生活
当好民族团结进步“龙头村”
红色屋顶、白色墙壁、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门前有菜、屋后有果、庭院有花,这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的新面貌。
走在村里,村民神采奕奕,笑容满满。
过去的龙乃村并非如此。“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这个贫穷落后佤族村寨的旧时记忆。”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龙乃村先后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佤山幸福工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路。
乡村振兴中,龙乃村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发展林果、蜜蜂养殖等新兴产业。通过探索“农、文、旅” 结合的乡村旅游新模式,成功打造出旅游景观产业,培育新兴特色农产品,构建起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
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带动下,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万元,龙乃村成功蜕变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示范村和样板村。
村民们也过上了舒心幸福的生活。“我家养牛、种菜,开农家乐,一家四口人均收入近3万元。”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龙乃村村民赵光先高兴得合不拢嘴。
龙乃村生活着佤族、汉族、傣族、布朗族,团结和睦,是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更加幸福的保障。
为促进全村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龙乃村制定了10条通俗易懂、群众能接受的“村规民约”,将心向党、心向国家,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民族团结进步、讲文明爱卫生、树文明新风等内容纳入其中。
走进龙乃村,墙上的“村规民约”引起记者的注意——
“一寨子、一家人,民族团结靠大家,大事小事相互帮,睦邻友好,邻里相亲”
“一家子要好好过,小孩要教育,爹妈要赡养,不吵架、不家暴”
……
接地气的“村规民约”让村民看一遍就能记住。
“以前,一句话不合适,大家就会争得面红耳赤。如今,对照‘村规民约’,大家有事好商量。”赵爱军笑着说,有了“村规民约”,村民的行为有了约束,邻里之间吵吵闹闹的少了、相互帮忙的多了,团结和谐的氛围也越来越浓。我们的村名里有个“龙”字,我们要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龙头村”。
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龙乃村,产业兴旺、村民富裕、乡风文明,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盛,成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村民心中不断凝聚起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心心相依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移民新村景象新
深冬的清晨,空气中掺杂着阵阵寒意,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那布社区沧江自然村的甘蔗地里,却热火朝天。
“这几天天气晴好,正是砍甘蔗的好时候。家里租种着100多亩甘蔗,单靠家里的几个劳力根本忙不过来,幸好有左邻右舍的帮助,争取赶在春节前砍收完。”说这话的,是沧江自然村三组种蔗大户李金发,他说,待家里的甘蔗砍收完后,他也要去其他家帮忙。
“我们村是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子,谁家有个大小事或者每到农忙时节,只要知晓的人都会积极主动去帮忙。”李金发说,在村子里,各民族群众相处融洽,就像一家人一样。
沧江自然村是糯扎渡水电站双江库区贺六移民安置点,共有移民278户1001人。2011年到2013年期间,为支持糯扎渡水电站建设,来自双江县2个乡(镇)4个行政村5个村民小组的移民群众分批来到沧江自然村开始新生活。在这个新家园里,居住着拉祜族、傣族、佤族等12个少数民族。
那布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学兴回忆说,刚搬迁过来时,由于各民族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存在增收致富难、和谐共处难、思想统一难等问题。
为了让移民能致富增收,安心住下,双江县聚焦移民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抓实移民后扶项目谋划和申报,实施生猪养殖、晚熟芒果种植、高优蔗园等后扶产业项目,带动移民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基本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沧江自然村还新建4座公厕,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在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全面美化亮化优化新家园。村内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巷道四通八达,业余活动逐渐丰富,加之有了稳定发展的产业,新居民们真正安心住了下来。
社区来了新居民,增进各民族团结和谐也是搬迁安置工作的重点。那布社区党总支密切关注居民的切实需求,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为抓手,建立巾帼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心理疏导、帮办实事、上门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困难弱势群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项服务,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既增强了移民群众集体荣誉感、归属感、身份认同感,也凝聚起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意识。
“现在的那布社区就像一个团结的大家庭,移民群众与当地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共谋发展,到处盛开着团结美丽之花。”张学兴言语间难掩喜悦之情。
从幸福奔向更幸福
走进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大水井村大水井自然村养殖小区,一排排标准化圈舍内住满了“老住客”——膘肥体壮的肉牛。
何老三是该养殖小区的养殖户,养牛已有几十年。养殖小区建成后,他把自家的40多头牛全部迁入养殖小区集中饲养,既解决了自家庭院小、养牛难的问题,又改善了家人的居住环境,这让他舒心又安心。
“家里地方太小,想扩大规模但受空间限制。2022年10月,入驻养殖小区后,小区不仅宽敞,而且卫生防疫、销售、管理各方面也很方便,宽敞的空间和齐全的设施增加了我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何老三高兴地说,他养的牛才卖剩13头了。
大水井村驻村第一书记、大水井村“自然村长”姚先移说,养殖小区项目把养殖户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社组织带领养殖户闯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大水井村是一个抵边村,得益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从完善基础设施到产业兴旺,从丰富文化生活到提升公共服务,大水井村的幸福生活日新月异。
踏入大水井自然村,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路旁绿树摇曳、鲜花绽放,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照亮了村民出行路,也点亮了乡村新生活。
傍晚,村头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老人们在长椅上唠家常,孩子们嬉笑玩耍,年轻人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村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
“村头的文化广场就是个同心广场。”大水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任瑞介绍,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在广场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看着热闹的文化广场,当记者问到什么是幸福时,何老三说:“有产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是幸福。”李任瑞接着答:“加上各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大家亲如一家,就是叠加的幸福。”
随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有力推进,村民们住上了新房,有了发展得不错的产业,还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大水井村各族兄弟姐妹手牵手向着幸福持续迈进。
爱与温暖满盈之地
阳光洒在临翔区忙畔街道青华社区的街道上,布朗族大妈仔细清扫着每一个角落,佤族大哥认真擦拭街边的栏杆,傣族姑娘捡拾地上的杂物……大家一边劳作,一边交流,不同民族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头巷尾。
青华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10多年前,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出工出力,共同把主干道修建成硬板路。2022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们又把硬板路翻新成平坦的柏油路。
漫步在这条路上,一排排整齐美观的小洋楼映入眼帘。小洋楼风格各异,有的简约现代,有的充满民族特色。
“快来尝尝我种的嘉宝果。”走进路边忙岗村退休教师罗玉仙家,记者就被热情的罗老师塞了一捧她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嘉宝果。今年79岁的罗老师在自家建起了微庭院。不大的院子,巧妙地容纳四季的美景,几条锦鲤在鱼池游来游去,伴随着阵阵花香,品尝着刚从树上摘下的水果,罗老师对退休后的生活甚是满意。
“以前,忙岗环境脏乱、治安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较为突出。现在不仅环境美了,管理服务也更好了,有事就在网格群里说,网格长都会管到底。”罗老师说,忙岗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为孤寡残障人士提供家政保洁、水电维修服务,给留守儿童开展课后辅导,邻里之间也互帮互助,谁家有事,吼一声,大家伙儿都会聚到一起帮忙……各族群众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发展,青华社区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在村庄建设和治理中,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族兄弟姐妹共同决策村里的大事小情,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好。
社会风气的好转,还体现在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上。传统节日里,大家共同庆祝,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平日里,各种文艺表演层出不穷,既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增进了彼此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青华社区设立了象脚鼓制作技艺传习馆,组建了女子象脚鼓队,用小小的象脚鼓,将傣族文化代代相传。
“现在象脚鼓舞队有40多人,各个民族的学员都有,只要想学象脚鼓舞,我们都可以免费教。”女子象脚鼓队队长俸花介绍。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象脚鼓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俸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让象脚鼓舞文化焕发生机。
这就是如今的青华社区,在这个充满温暖的地方,各族群众共同书写着爱的故事。
移民新村全貌
融媒体记者 阮海燕 王正强 杨维 张之译 杨焱 特约记者 严兴勇 通讯员 张云凤 关汪武 李贞涛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