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底色 守护绿水青山
刊发时间:2025-01-21
A3版
作者:李沁园 程江 吴明美 李贵典 史敏朱等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提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
绿水青山是临沧的宝贵财富,也是临沧加快发展、后来居上的坚实基础。十年来,临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为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在临沧大地徐徐铺展。
户威村:“灰悟空”的安逸之家
永德县大山乡麻栎寨村户威自然村是一个布朗族聚居村落,村后坐落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峰群。一山有三季、五里不同天,垂直立体气候造就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在巍峨的高山上和繁茂的森林间,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这种独特的资源优势,哺育着一个神秘的物种——灰叶猴。
往昔的户威自然村,因修路、挖山、山林种植等人为影响,加之缺乏食物、水源等因素,灰叶猴栖息地渐渐缩小,猴群不得不下山偷吃庄稼。猴子的频繁“光顾”,让村民苦不堪言,人与猴之间矛盾重重。
李该桥是麻栎寨村芹塘村组长,曾是大山乡护林队的一员。据李该桥回忆,多年前,他与同伴外出购买村组铺路的山砂,在路上偶遇30多只下山觅食的灰叶猴,正在掰啃玉米,猴群见有人来便一哄而散,突然,离李该桥最近的一只猴子冲上前来,抱住他的左小腿开始疯狂撕咬。怕伤及猴子,李该桥只是大声呵斥。最终,他的腿被猴子撕咬得血肉模糊,伤及筋骨,送到医院缝合了数十针,至今仍腿脚不便,也失去了护林员这份工作。
“我有责任守护它们。”李该桥并不后悔,他希望有更多村民一起保护猴群。
近年来,在永德县主管部门和当地群众的保护下,户威自然村的灰叶猴总体数量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灰叶猴保护工作当中,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灰叶猴守护者,日复一日的坚守,用数十年的光阴见证着一个种群在山林间繁衍壮大,也见证着户威自然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在系列帮扶和公益项目的推动下,户威自然村组建了一支护猴队,每周两次巡山,巡查周围是否有砍伐、狩猎、火灾等威胁灰叶猴生存的安全隐患;翻山越岭为灰叶猴送去“口粮”,人工搭建灰叶猴供水点,保障水源点和投喂点有新鲜食物和干净饮水;建成中国首家“灰叶猴生态保护站”,智慧化、科学化监测灰叶猴日常活动。如今的灰叶猴栖息地,保护屏障变得愈加坚固。
经过多年努力,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深入人心。猴群或悠闲觅食,或欢腾嬉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跃然眼前。
鲁开勇:让黄壳鱼成群结队地游
镇康县南捧河生长着一种会嗑瓜子的鱼,名为黄壳鱼,是镇康县本土特有的一种鱼类。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黄壳鱼野生种群数量迅速减少。
为保护黄壳鱼野生种群数量,镇康县开始对黄壳鱼进行人工培育。镇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鲁开勇毅然前往黄壳鱼人工繁育基地,挑起黄壳鱼保种、驯养、培育的重担,扎根黄壳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由于黄壳鱼是土著鱼种,无现成技术,鲁开勇及其技术团队可谓白手起家。吃在基地、住在基地,他们风雨无阻,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攻破黄壳鱼人工繁殖技术难题,构建起黄壳鱼人工培育体系,成功“造鱼”。
“我们会全面推广黄壳鱼养殖技术,一方面带动群众养殖增收,另一方面加大对黄壳鱼种苗的人工繁殖力度,进行增殖放流,确保生态平衡,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2023年,黄壳鱼人工繁殖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鲁开勇激动不已。
每次到南捧河增殖放流黄壳鱼,鲁开勇都会对鱼儿“碎碎念”:“你往深处游,平平安安地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还能看得到你们。”在日复一日的热爱和坚持中,鲁开勇和黄壳鱼早已习惯了彼此。每当把鱼放归野外环境,鲁开勇都十分不舍,但想到能增加黄壳鱼的野生种群数量,就感到很欣慰。
当前,镇康县人工繁育的黄壳鱼子代鱼苗已应用推广到其他县区,从最初的野生种群数量锐减,到如今南捧河黄壳鱼野生种群数量稳定保持在1000万尾左右,离不开鲁开勇多年的坚持,而他和黄壳鱼的故事仍在继续。
杨克华:为荒山铺上致富的绿毯
走进临翔区蚂蚁堆乡一水村,仿若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漫山遍野的坚果树郁郁葱葱,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来,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曾经的一水村,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即使辛勤劳作,也难以摆脱生活的窘迫。
2003年,从临沧冶炼厂下岗的杨克华回到老家一水村。望着这片毫无生气的景象,杨克华陷入了沉思,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改变现状,让荒山重新焕发生机。
坚果树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不仅能在贫瘠的土壤中扎根生长,还能牢牢锁住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坚果树一旦成林,能够改善当地的小气候,为村子营造更加绿色生态的环境。
经过多方打听、查阅资料、向农业专家虚心请教,杨克华将发展的目光锁定在坚果种植上。
2011年,杨克华毅然行动起来。他多方筹措资金,流转200亩荒山,购进坚果苗木,开始种植澳洲坚果。从此,杨克华坚守在那片山坡上,起早贪黑,精心呵护这些幼苗。
然而,乡亲们都不看好杨克华的做法,对管护、市场、价格心里都没有底,甚至纷纷劝他放弃。但杨克华没有动摇,他挨家挨户动员,用耐心和诚意化解大家的担忧。同时,他全身心投入技术研究中,钻研品种改良之法,不断优化种植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杨克华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这一成果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杨克华毫无保留地分享坚果养护技术,只要村民遇到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解决。
在杨克华和村民们的不懈努力下,坚果树在一水村稳稳扎根。曾经荒芜的山头如今被郁郁葱葱的坚果林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焕然一新。杨克华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让这片土地重燃希望之火,焕发勃勃生机。
左正坤:用脚步守护4万亩林区
一个守护点,五个护林员,在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康明管护站,生活着这样一群“守山人”。他们坚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使命,以山为家,忠于职守,用汗水和青春守护好那里的绿水青山。
“这里是国有林区的一个入口,是火源检查点,大家的脚步要动起来、喇叭要响起来,要让往来人员明白护林防火的重要性。”一大早,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康明管护点负责人左正坤就拉着4名站员及周边村10多名护林员开早会,向每一名护林员反复强调护林防火的重要性。
康明管护点管护的林区面积约4.07万亩,与凤庆县凤山、勐佑、三岔河、洛党4个乡(镇)7个村接壤。自2017年建站以来,左正坤和4名站员一直坚守在这里,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茫茫林海。
“进山要注意安全,注意火种,进山发现火情之后要及时和我们联系。”空寂的大山里,经常回荡着左正坤和站员的声音。
在左正坤的带领下,管护站4名工作人员分工明确,一组负责一天的巡山工作,另一组则负责进山卡点的值守,做好过往人员的防火宣传与火种管控。
向进山人员宣传护林防火时,左正坤习惯性挺直胸膛,把党徽展示出来。“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左正坤说,党徽能让他时刻铭记使命在肩,也更容易让进山群众相信自己做的护林防火是全心全意为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所考虑的。
对普通人来说,进入保护区是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而对左正坤和他的队友来说,巡山路途充满了艰辛。
“摩托车骑行40多公里后,我们3人就各自深入林区,每天至少要步行、攀爬10多公里。”聊起巡山,左正坤黝黑脸庞上的双眼炯炯有神。他说,林区就像是他的第二个家,巡山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很自然、很舒服。除了防火工作,观察树木生长,巡查是否有人偷种、采伐、盗猎也是护林员的重要任务。
虽然工作繁琐且艰辛,但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却从未减退。多年来,左正坤等5位守山人骑坏了4辆摩托车,开坏了1辆小汽车,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这份责任,而是以执着的守护应对着工作与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在他们的坚守下,4万多亩的国有林区自2017年来未发生重大森林火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家园。”左正坤说。
和加兰家:把绿色文明浸入生活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节能环保,从我做起”。多年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加兰一家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工作生活,时时处处用细节、用身边的小事诠释着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绿色、低碳、环保地生活。
“我们全家人出动,利用废旧塑料袋编织成时装,教育和引导小朋友培养环保意识和废物再利用意识。”在儿子幼儿园举办的“六一”儿童节亲子环保时装秀活动上,和加兰夫妇用实际行动当好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老师”,引导儿子积极争当“文明小标兵”,教育孩子坚持绿色健康生活。
一直以来,和加兰一家不仅是绿色生活倡导者,还热心公益,与邻里相处融洽。他们一家经常自觉打扫大院周边卫生,不乱丢乱扔垃圾,维护良好生活环境,爱护公物,号召大家将低碳、绿色理念融入工作和生活,成为大家心目中关心邻里的热心人。
2021年,和加兰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研修班”培训学习。培训结束后,和加兰深切领会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内涵,积极参与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等工作,树立文明卫生好习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和社区文明健康“共同责任人”。
不仅如此,和加兰夫妇还带领儿子通过学习强国、干部学习在线、云岭先锋等学习平台,学习了不少生态文明和节能环保知识,倡导节约型生活。
日常生活中,和加兰家庭时常与邻居们交流探讨如何“一水多用”。从小教会孩子留着淘米水、洗菜水,用淘米水来洗碗,把澄清后的洗菜水用来拖地、浇花、冲厕所,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他们家家庭成员间互相提醒监督节约粮食,避免浪费,无论在家里吃饭还是在外就餐,一家三口,光盘行动,从不浪费粮食,也避免用一次性快餐盒打包,减少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的产生。外出购物不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多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环保购物袋。
“节约用水用电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不想浪费资源,必须用的一定要用,能节约的就尽量节约。”和加兰夫妇会叮嘱孩子节约用电,不用的家电要及时关机拔插头,减少各类家用电器的待机状态。
“我们家从不购买、食用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制作的商品。”和加兰一家喜欢领着儿子在自家庭院中修整土地,养花、种菜,院子到处洋溢着绿色。全家人都喜欢这温馨的庭院生活,等收获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时,一家人都非常高兴,鲜美可口的无公害蔬菜,吃着既放心又健康。
融媒体记者 李沁园 程江 吴明美 李贵典 史敏朱
通讯员 李丽君 范永政 段勇 字芳红 李奕遥 李郅佳 李春兰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