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迈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振兴之步
刊发时间:2025-01-30
A1版
作者:周正华 张琳圆 李晨
培育新兴动力 夯实绿色根基
临沧迈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振兴之步
2024年,我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断强化群众增收新举措,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持续加大涉农领域投入力度,2024年,“三农”支出55.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31%,同比增长21.62个百分点。共争取到位上级支农专项项目资金27.25亿元、财政衔接资金9.23亿元、沪滇协作资金2.73亿元。持续实施“金融活水兴乡村”工程,单列6000万元支农再贷款专项额度用于支持坚果产业发展、边境幸福村建设等,推出“深耕乡村贷”“乡村振兴贷”“绿色产业贷”等80余种特色产品。
坚决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3%。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耕地保有量548.9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324.86万亩。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完成农村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6686人次,实现转移就业15.68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12万人。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年内放贷3962户2.01亿元,累计放贷28372户17.66亿元。3658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和301件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项目全部建设完成。预计2024年完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6元,同比增长8.0%。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1979个新型经营主体与9.18万户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2户。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8.53万人。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全市乡村人才队伍规模达14.6万人。
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发展2.0行动”,全市8县(区)有3个县进入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名单,有1个县进入特色县名单,有6个全国茶叶产业百强县,建成“一村一品”国家级专业村7个、省级专业村79个,建成省级专业镇1个。净增农业企业1142户,总数达11455户;新培育升规农产品加工企业23户,总数达176户。累计建成农产品冷藏保鲜冷库268座、库容77.9万立方米,年处理生鲜农产品量155.8万吨。建成标准化设施农业面积1.99万亩。累计建成5个县级快递物流共配中心、77个乡(镇)共用场所、641个村(社区)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开展客货邮合作线路21条。累计9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物联网覆盖20余万亩产业基地和65个规模养殖场。累计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8个、乡(镇)电商公共服务站8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454个。累计创建国家A级景区48个村,4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乡(镇)、15个村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名村,有7个云南省金牌旅游村、7个最美乡愁旅游地。2024年,全市完成乡村旅游收入121.65亿元,同比增15.2%。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建设“鲜花盛开青草香”的新乡村,完成“千万工程”75个示范村、1733个“提升村”、22375户美丽庭院建设。累计建成绿美公路1172.5公里。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快递服务进村覆盖率达100%。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比例分别为96.47%、49.09%,建成养老机构和设施325个、市级儿童福利机构1个。
打造建设“欢声笑语的村庄”,将全市855个行政村和53个涉农社区划分为2461个片区,选派2461名干部担任“自然村长”参与基层治理。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2个集体和1名个人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
成立临沧特色资源创新利用研究院,推进100万亩临沧坚果提质增效,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在全省市级层面首家挂牌成立临沧市人才发展集团,引进各类人才1025人。持续谋划一批“产学研”等创新平台落地临沧,年内新获批建设坚果、中药材等领域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完成省级下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3.35万亩。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百万元集体经济强村14个。累计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面积67.81万亩。44个边境村(社区)均创建为“一村一品”专业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