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态答卷”写在青山绿水间
——临沧加快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刊发时间:2025-04-03
A1版
作者:程江 段勇 代华辉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扎实推进;
8县(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逐步提升;
构筑起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累计建成各类自然湿地17个;
……
春日里,当人们走出家门,抬头是“天空蓝”,放眼是“生态绿”,所到之处皆风景,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临沧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时代答卷,更是一份写在全市人民心里的幸福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重点湖泊环境治理。”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临沧加快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各县(区)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全面监测水、气、噪声、土壤等环境。目前,市生态环境局临翔分局、云县分局、耿马分局、双江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通过资质认证,分别认证项目62项、56项、52项、54项,均已通过国家三级站达标验收。凤庆分局、沧源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预计今年5月前可通过资质认证。
“云县生态环境监测站建成后,监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可常年开展水、气、声等环境监测。”市生态环境局云县分局监测站站长徐守昌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一直以来,临沧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按照“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总体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持续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及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临沧通过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大力实施土地整治、保土耕作、封育治理、乡村绿化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原生态修复、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进一步提高林草地植被覆盖度和水土保持功能。
临沧境内干流河道长255公里的南汀河是临沧人民的母亲河。仲春时节,碧绿的河水在山谷间潺潺流过,河道两旁,一株株枝头高挂花朵的木棉树挺拔而立。南汀河流域区处在澜沧江、怒江中下游地带,水环境治理备受关注。
2017年,临沧制定出台《临沧市南汀河保护管理条例》,全方位守护好母亲河从此有法可依。在经历河道清淤、建设雨污管网、立面改造、亮化绿化景观等工程建设后,穿城而过的南汀河成为集城市防洪、生物栖息、城市生活、休闲运动、文化体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生态河流景观廊道。
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为保护两江流域生态屏障,成立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党组织为引领的“两江巡哨”,延伸治理触角。
“各村和各村巡哨队员要密切合作,深度联动,形成严管严查打击氛围,加大震慑力度,共同维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在双江码头,大文乡“两江巡哨”负责人正给巡察工作队员提出巡察要求。
“现在岸边郁郁葱葱,看着养眼,还能防洪……”在南汀河、小黑江流域,可以看到,通过集中整治,河道沿岸焕发出新生机,当地群众对此次集中整治拍手叫好。
“经过绿化美化后,河清岸绿生态美,休闲、散步都方便。”说起南汀河的变化,市民李健连连称赞。
“‘十四五’以来,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新增1514.36平方公里,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16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7万公顷。”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持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水土保持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临沧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的临沧,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未来,临沧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向着绿色发展的目标奋勇前行,让绿色成为这座边疆城市最亮丽的底色,续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