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春日情思寄怀

    刊发时间:2025-04-04

    A3版

    作者:杨国柱

      随着春风轻抚过黑惠江畔的沙帽村,漫山遍野的攀枝花便如约绽放。那浓烈的红色宛若跳跃的火焰,在大地上肆意燃烧,将思念融入岁月,为山川增添了一抹庄严与壮丽。

      清明悄然而至,我怀揣着虔诚之心,从生活的小城踏上归乡之旅,前往魂牵梦萦的黑惠江畔——那里埋藏着我的血脉之根,是先辈长眠的地方。

      车辆在盘山路上缓缓前行,窗外的绿意连成一片流动的画卷,每一次颠簸都仿佛将我拉回到与祖辈相伴的往昔岁月。

      记忆中的黑惠江,水波粼粼,静静流淌,犹如一位无声却坚定的守护者,见证了家族的世代更迭,承载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往事。

      故乡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黑惠江已近在咫尺。望着那碎银般闪烁的粼粼波光,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来,瞬间将我包围。

      抬眼望去,老虎营山巍然矗立,如同父亲那挺拔的体格,历经风霜雪雨,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和安眠于此的祖辈。此刻,太子庙飞檐下的铜铃忽然清脆作响,唤醒了深藏于记忆中的童年片段——儿时在江边嬉戏的笑声与身影,刹那间在脑海中鲜活起来。

      沿着江边的小路缓步而行,鲁沽地的微风轻柔地掠过面庞,带来家独有的温暖与芬芳,仿佛还隐约夹杂着祖辈的气息,让我的心中泛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祖坟前。坟头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祖辈们的手臂缓缓挥动,向我传递着跨越时空的问候与关怀。我慢慢蹲下身,将手中精心准备的鲜花轻轻置于坟前,泪水模糊了视线。我轻声诉说着这些年经历的种种,把成长路上的快乐与烦恼一一分享,就如同在和他们拉家常一样。

      祭扫的时候,祖父讲过的故事在脑海中浮现。在这片土地上,许多先辈曾赴他乡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这攀枝花一般,永远不会褪色。如今,他们长眠于此,与我的祖辈相伴,一同守护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堂哥赠予我一本《家里家外》,翻开书页,家族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历史渐渐浮现。从先辈背井离乡来到黑惠江畔艰辛开垦,到动荡年代中彼此扶持、共克时艰,再到新生命的诞生与面对生死别离的坚强,这些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片段都被一一记录下来。这本书让我对家族传承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也让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远处的码头静卧于江边,那是通往家的方向,承载着我无数回忆。小时候,我常常站在江边渡口翘首盼望亲人的归来,那种满怀期待与喜悦仿佛就在昨天。如今再次伫立于此,望着悠悠流淌的江水,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妻子折下一把嫩绿的柳枝,轻轻插在坟前,郑重承诺道:“明年,我们一定还会再来。”我凝视着随风轻摆的柳枝,在心底默默祈愿,希望祖辈们能够感知到,每年清明,我们从未缺席。

      返回县城的路上,布谷鸟清脆地啼叫惊落了茶马古道两旁樟树上的雨滴。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祖辈们为理想和家园拼搏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是家族精神的延续,也是留给后代的珍贵财富。

      回乡祭扫如同一场跨越时空与祖辈的对话,是一次触动灵魂的心灵洗礼。因为《家里家外》这本书,我对家族传承的脉络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使命。

      黑惠江的水流淌着岁月的记忆,老虎营山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太子庙的铜铃唤起了往昔的渡筏号子,还有汹涌奔腾的波涛。无论我身处何方,家乡的黑惠江、老虎营山、太子庙以及回家的那个渡口,都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长眠于黑惠江畔祖辈们的精神品质也将永远激励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坚定前行。

      车窗外,攀枝花依然热烈绽放,那鲜艳的色彩寄托着我对祖辈无尽的思念。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