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茸:把电子厂开到家门口
刊发时间:2025-04-04
A2版
作者:施建华
清晨,当暖阳刚刚触摸到大地,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坝卡村的电子车间已传出清脆的元器件碰撞声。39岁的赵岩茸俯身在生产线上,用卡尺测量着微型磁环的精度,五颜六色的元件在他的指间折射出微光,这些看似不起眼精致的小零件,正悄然改变着这个乡村小寨。
十年前,这个佤族青年攥着南下的车票去往广东省东莞市时,不曾想到命运的齿轮会在2021年逆向转动。从东莞电子厂的工程部主管,到返乡创办沧源县坝卡高见电子厂,赵岩茸完成了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
“当我发现只能手工制作的电子元器件时,就像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新希望。”在东莞电子产业深耕十年的赵岩茸意识到,这种劳动密集型工序正是家乡的机遇——村民灵巧的双手、低于沿海的生产成本、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在他脑海中交织成清晰的创业蓝图。
2021年,赵岩茸带着15万元的积蓄回到坝卡村。创业初期,缺乏技术人才、资金紧张、市场开拓困难等问题如潮水般涌来,他未曾有过一丝退缩,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就这样,坝卡高见电子厂在赵岩茸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应运而生。
电子厂成立初期,创业资金大头都用在了垫付材料款上,赵岩茸最担心的是如果产品没能销售出去,厂房的租金便无法支付。“那段时间我每天都盯着计算器,算着要卖出多少产品才能收回厂房租金。”赵岩茸说。
随着第一批产品的成功售出,他的焦虑有所缓解。但他知道工厂的运营还需要下更多功夫。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同时,主动与外地的供应商和客户沟通联系,千方百计打开销售渠道。
如今,这个隐匿在竹林梯田间的电子厂订单源源不断。2021年3月至今,已累计生产800万余件产品,纯收入150余万元。在工厂负责生产的员工,一年能有3万元左右的纯收入,他们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极大变化。
工人陈叶砍满脸笑意地说:“以前出去打工,家里老人孩子都顾不上,现在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又能接送孩子上学,真的太方便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从“流水线”到“生产线”,从东莞车间到坝卡车间,赵岩茸的身份从打工者转变成创业者,他的选择也让乡亲们受益。
编后: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像赵岩茸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正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与乡亲们一同用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