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城乡群众共享扶贫开发成果​

刊发时间:2017-01-07 A1版  作者: 吴逵峰

加大投入   农村变迁   实惠农民
云县城乡群众共享扶贫开发成果

        本报讯   (通讯员   吴逵峰)   近五年来,云县扶贫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群众共享扶贫开发成果。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1万人下降到2014年底31138人,2015年又大约有6000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十二五”期间,云县扶贫开发选择4个脱贫路径,12项脱贫载体,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和部门直接投入超过2亿元。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统筹安居房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社会保障4个脱贫路径,重点组织实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安居、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溜索改桥、劳动力转移培训、到户贷款贴息、项目贷款贴息、革命老区建设、互助资金、太阳能建设等扶贫开发项目。5年来,共争取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9亿元,部门挂钩扶贫投入0.55亿元。国家直接投入的扶贫项目主要有:整乡推进项目 2 个资金3000万元,整村推进项目12个资金1200万元;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144个资金2280万元;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1个资金90万元;扶贫安居工程 1288户资金1288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个资金1073万元;易地搬迁 896人资金481万元;溜索改桥项目2个资金112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2个资金940万元;绩效奖补2个资金60万元;革命老区项目2个资金60万元;劳动力转移培训13645人资金1139万元;项目贴息11个资金393万元;扶贫到户贷款1010万元;组织实施28个村互助资金扶持项目,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0万元;新建1000户贫困户太阳能热水器,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中央科技扶贫项目1个,资金100万元;竞争性分配资金298万元。
        5年来,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村变化最明显的是民居房改造,剔除普通加固改造投入,仅以投资18万元以上新建的砖混结构民居房1.5万幢计算,投资就接近30亿元,这样的投入力度,在云县农村建设史上前所未有。如今的农村和农民,居住主房超过300平方米,庭院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已经不在少数,居住档次高于城镇干部职工的农户数量迅速增多。走进山乡农民别墅,可以感受农民自身的幸福指数。居住条件稍差的农户,也彻底告别了杈杈房茅草房,极少数因病致贫和残疾、五保,其住房也有起码的遮风挡雨条件。
        出行条件实现了历史性变迁。云县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起步较早,县到乡镇和乡镇到村委的通畅工程也走在全市前列。由客运部门管理的农民赶集车、城乡公交车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出行。时下云县广大农村农民出行,只要距离超过5公里,都有机会选择交通工具,至少可以乘骑摩托车。扶贫开发在交通方面的巨大投入,使农民彻底告别了靠两腿跋涉出远门的历史。
        劳作方式进步趋势明显。农民劳作方式的进步,最主要的表现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5年前,有社会人士戏称,云县农民还是“1007”劳动大军,即劳作方式依然是一根扁担两只筐和一把亘古不变的锄头。几年的发展,农民的劳作方式悄然发生改变,送肥运粮有拖拉机、农用车,至少是摩托车;耕作方面只要地块有条件,就可以租用和自购微耕机。较标准的茶园用上了采茶机,核桃较多的村用上了脱皮机,玉米脱粒、粮食加工乃至猪牛饲草的切碎,多数农户都用上了省工省力的农机具。
        生活习惯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劳作方式的进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前的“披星戴月”似乎是农民生活劳作的专用形容词,现在农村农民的劳逸结合逐步成为常态。以前农闲冬季,农村所有劳力几乎都要上山砍柴,随着农村电网改造的结束,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目标全面实现。有村民总结,以前,一个庄户人家一年要烧成千上万斤木柴,耗时耗力不说,山都砍光了,现在每1度生活用电就几角钱,一年的电费,外出打工1个月就足够。生活用电的普及,以前那种烟熏火燎的老屋少了,新新亮亮的民居多起来了。在农村,人畜分院、卫生厕所、自来水、太阳能卫浴开始普及。农村环境卫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返回
2024年10月19日  第709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云县城乡群众共享扶贫开发成果​

刊发时间:2017-01-07 A1版  作者: 吴逵峰 【字体:大 中 小】

加大投入   农村变迁   实惠农民
云县城乡群众共享扶贫开发成果

        本报讯   (通讯员   吴逵峰)   近五年来,云县扶贫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群众共享扶贫开发成果。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1万人下降到2014年底31138人,2015年又大约有6000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十二五”期间,云县扶贫开发选择4个脱贫路径,12项脱贫载体,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和部门直接投入超过2亿元。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统筹安居房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社会保障4个脱贫路径,重点组织实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安居、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溜索改桥、劳动力转移培训、到户贷款贴息、项目贷款贴息、革命老区建设、互助资金、太阳能建设等扶贫开发项目。5年来,共争取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9亿元,部门挂钩扶贫投入0.55亿元。国家直接投入的扶贫项目主要有:整乡推进项目 2 个资金3000万元,整村推进项目12个资金1200万元;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144个资金2280万元;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1个资金90万元;扶贫安居工程 1288户资金1288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个资金1073万元;易地搬迁 896人资金481万元;溜索改桥项目2个资金112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2个资金940万元;绩效奖补2个资金60万元;革命老区项目2个资金60万元;劳动力转移培训13645人资金1139万元;项目贴息11个资金393万元;扶贫到户贷款1010万元;组织实施28个村互助资金扶持项目,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0万元;新建1000户贫困户太阳能热水器,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中央科技扶贫项目1个,资金100万元;竞争性分配资金298万元。
        5年来,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村变化最明显的是民居房改造,剔除普通加固改造投入,仅以投资18万元以上新建的砖混结构民居房1.5万幢计算,投资就接近30亿元,这样的投入力度,在云县农村建设史上前所未有。如今的农村和农民,居住主房超过300平方米,庭院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已经不在少数,居住档次高于城镇干部职工的农户数量迅速增多。走进山乡农民别墅,可以感受农民自身的幸福指数。居住条件稍差的农户,也彻底告别了杈杈房茅草房,极少数因病致贫和残疾、五保,其住房也有起码的遮风挡雨条件。
        出行条件实现了历史性变迁。云县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起步较早,县到乡镇和乡镇到村委的通畅工程也走在全市前列。由客运部门管理的农民赶集车、城乡公交车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出行。时下云县广大农村农民出行,只要距离超过5公里,都有机会选择交通工具,至少可以乘骑摩托车。扶贫开发在交通方面的巨大投入,使农民彻底告别了靠两腿跋涉出远门的历史。
        劳作方式进步趋势明显。农民劳作方式的进步,最主要的表现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5年前,有社会人士戏称,云县农民还是“1007”劳动大军,即劳作方式依然是一根扁担两只筐和一把亘古不变的锄头。几年的发展,农民的劳作方式悄然发生改变,送肥运粮有拖拉机、农用车,至少是摩托车;耕作方面只要地块有条件,就可以租用和自购微耕机。较标准的茶园用上了采茶机,核桃较多的村用上了脱皮机,玉米脱粒、粮食加工乃至猪牛饲草的切碎,多数农户都用上了省工省力的农机具。
        生活习惯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劳作方式的进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前的“披星戴月”似乎是农民生活劳作的专用形容词,现在农村农民的劳逸结合逐步成为常态。以前农闲冬季,农村所有劳力几乎都要上山砍柴,随着农村电网改造的结束,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目标全面实现。有村民总结,以前,一个庄户人家一年要烧成千上万斤木柴,耗时耗力不说,山都砍光了,现在每1度生活用电就几角钱,一年的电费,外出打工1个月就足够。生活用电的普及,以前那种烟熏火燎的老屋少了,新新亮亮的民居多起来了。在农村,人畜分院、卫生厕所、自来水、太阳能卫浴开始普及。农村环境卫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