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贫困户圆“安居梦”

——沧源自治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纪实
刊发时间:2017-01-02 A5版  作者:赵志明

5.jpg

新居落成

6.jpg

中-(14).jpg

 

   终于在2016年雨季前告别住了30多年的危房,搬进了新房。一提起这事,沧源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56岁的佤族村民赵赛捌格外动情。
  赵赛捌妻子早年过世,一个人带着身患残疾的女儿和一个儿子,自己几年前患痛风手脚不便。多年来,他们一家三口住在年久失修的老危房里。今年初,通过政府兜底建起了砖瓦房。“我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赵赛捌开心地说。
  农村危房改造是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安居梦”的一大惠民工程。去年以来,沧源把贫困群众住房安全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启动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让所有的贫困户告别危房!这份厚重的“民生礼单”改善了农村危房户的生活面貌,加快着全县脱贫攻坚的步伐。

“好钢”用在“刀刃”上

  位于中缅边界的佤山沧源,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民族直过区”。多年来,通过实施茅草房、杈杈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等,群众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影响和制约,许多贫困群众还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危房里。由于年久失修,这些房子出现了坍塌、漏雨、墙体开裂等问题,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何时能住进安全舒适的房子里,踏踏实实地睡个安稳觉,成了许多贫困户的梦想。
  顺应群众的呼声和期盼,沧源县委、县政府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大会战。
  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真正用到最需要的群众身上?
  沧源念起了“准”字诀,向最贫困的乡(镇)村组、最困难的群体、住房最危险的农户精准发力。组织工作组对全县贫困群众进行认真摸底、精准识别,筛选出75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家的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盖的,当时用的是空心砖,墙上到处有裂缝,让人提心吊胆的,可是我没有能力盖新房。”勐董镇龙乃村一组五保户赵南那说。2016年,通过镇村干部及驻村工作组宣传,得知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后,她和村里贫困户提出申请,工作组挨家挨户进行排查,并将她纳入兜底户给予建房。很快,由镇村协调的施工队就进驻,经过1个多月的施工,一栋4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就建盖完成。“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住进这样的新房子。”赵南那高兴地说。

民生工程建在群众心坎上

  “住有所居、住有所安”,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为防止群众因相互攀比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最大程度减轻建房农户负担,让群众建房不差钱。沧源县委、政府根据实际,将危房改造划分为6个类型,即:易地搬迁新建、原址拆除重建、改造加固除危、保护修缮提升。对外出打工或是有条件的农户,鼓励在乡(镇)购买商品房;像赵南那一样,实在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和五保户,由政府兜底为其建设40多平方米的住房,绝不落下一户。
  如此宏大的工程,对于尚属国家重点贫困县的沧源来说,盖房的钱从哪来?
  沧源加大项目资金整合,按照依法依规、规范运作,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制定出台《沧源佤族自治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意见》,全面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易地扶贫搬迁银行贷款、专项基金、部门存量资金、国有资产处置收益、政府性基金、社会捐赠资金等,集中财力,合理配置。通过采取中央和省市政策补助、县级财政配套、政府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让建房贫困户均补助都在4万元左右。同时,建立完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参与脱贫攻坚,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建设。

让群众住上放心房

  怎么保证房屋质量?沧源群众有妙招。在易地集中搬迁点,房子户型由群众挑,所属乡(镇)帮协调引进有资质的施工队,造价由群众与施工队谈,并签订施工协议。每个村还选了5至7名群众代表,每天到现场监督,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县委、县政府还邀请云南世博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派监理员分别到各乡(镇)驻扎,做好工程质量全程监督和施工现场技术指导。县住建部门发挥职能作用,采取现场培训、技术员辅导等方式,逐级对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乡村建筑工匠、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或联建委成员、互助组领头人等进行政策宣传和技术业务培训,使参与农村危房改造的人员既懂政策、又懂技术。各乡(镇)从规划、选址、备料、施工到竣工验收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与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确保安全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咱这新房盖得漂亮,质量也过硬。”贫困户赵三不勒说。

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新房建好了,没有配套的生活设施及增收的产业,贫困群众依然还是“住在新房唱旧歌”。
  为此,沧源统筹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农村产业发展。按照“新村寨、新产业、新生活、新环境、新发展”要求,根据村落大小、自然风貌,遵照群众意愿,结合地域特点、融合民族元素,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统筹布局建设用地,合理配套村庄功能,使改造后村庄的水、电、路、网等公共基础设施与房屋协调统一,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单甲乡嘎多村地处中缅边境,离沧源县城很远,为了让山区百姓富起来,县有关部门积极指导嘎多村依托自然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目前,嘎多村上寨自然村民房改造工程已完成,民族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月亮古寨可以开门迎客。结合嘎多村高寒且没有连片土地的特点,该村在种植核桃的基础上,创新引入佛手柑套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起到了以短养长的作用。截至目前,仅第七村民小组新增佛手柑就达到3.2万株。全村新增经济林果种植8000亩,过两年核桃、佛手柑都进入盛果期,预计农民人均收入可增收2000元。
  勐董镇刀董村属脱贫出列村,该村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村民们养殖的土鸡,采用散养的方式,全部喂养的是包谷以及茶树下的虫子,鸡蛋因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供不应求,不仅满足了附近消费者的需求,产品还直供省内外客人,效益非常看好。“土鸡蛋很好卖,每个1.50元,我这100来只母鸡,平均每天能赚100多元。”五组贫困户田尼块说。目前,全村存栏土鸡2.89万羽,养殖规模2000羽以上的养殖大户有5户,投入养殖资金102万元。累计出售土鸡1.98万羽6.315万市斤,出售鸡蛋10.8万枚,总销售值达191.475万元。 2016年,沧源县共种植烤烟、茶叶、草果、砂仁、无筋豆、魔芋等经济作物51359.5亩,已收益4634.644万元,23228户农户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03户。
  沧源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还带动产业发展,使佤山沧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夯实了同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基础,也促进了佤山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民群众逐步过上美好的新生活。

返回
2024年10月19日  第744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佤山贫困户圆“安居梦”

——沧源自治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纪实

刊发时间:2017-01-02 A5版  作者:赵志明 【字体:大 中 小】

5.jpg

新居落成

6.jpg

中-(14).jpg

 

   终于在2016年雨季前告别住了30多年的危房,搬进了新房。一提起这事,沧源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56岁的佤族村民赵赛捌格外动情。
  赵赛捌妻子早年过世,一个人带着身患残疾的女儿和一个儿子,自己几年前患痛风手脚不便。多年来,他们一家三口住在年久失修的老危房里。今年初,通过政府兜底建起了砖瓦房。“我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赵赛捌开心地说。
  农村危房改造是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安居梦”的一大惠民工程。去年以来,沧源把贫困群众住房安全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启动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让所有的贫困户告别危房!这份厚重的“民生礼单”改善了农村危房户的生活面貌,加快着全县脱贫攻坚的步伐。

“好钢”用在“刀刃”上

  位于中缅边界的佤山沧源,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民族直过区”。多年来,通过实施茅草房、杈杈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等,群众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影响和制约,许多贫困群众还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危房里。由于年久失修,这些房子出现了坍塌、漏雨、墙体开裂等问题,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何时能住进安全舒适的房子里,踏踏实实地睡个安稳觉,成了许多贫困户的梦想。
  顺应群众的呼声和期盼,沧源县委、县政府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大会战。
  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真正用到最需要的群众身上?
  沧源念起了“准”字诀,向最贫困的乡(镇)村组、最困难的群体、住房最危险的农户精准发力。组织工作组对全县贫困群众进行认真摸底、精准识别,筛选出75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家的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盖的,当时用的是空心砖,墙上到处有裂缝,让人提心吊胆的,可是我没有能力盖新房。”勐董镇龙乃村一组五保户赵南那说。2016年,通过镇村干部及驻村工作组宣传,得知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后,她和村里贫困户提出申请,工作组挨家挨户进行排查,并将她纳入兜底户给予建房。很快,由镇村协调的施工队就进驻,经过1个多月的施工,一栋4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就建盖完成。“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住进这样的新房子。”赵南那高兴地说。

民生工程建在群众心坎上

  “住有所居、住有所安”,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为防止群众因相互攀比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最大程度减轻建房农户负担,让群众建房不差钱。沧源县委、政府根据实际,将危房改造划分为6个类型,即:易地搬迁新建、原址拆除重建、改造加固除危、保护修缮提升。对外出打工或是有条件的农户,鼓励在乡(镇)购买商品房;像赵南那一样,实在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和五保户,由政府兜底为其建设40多平方米的住房,绝不落下一户。
  如此宏大的工程,对于尚属国家重点贫困县的沧源来说,盖房的钱从哪来?
  沧源加大项目资金整合,按照依法依规、规范运作,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制定出台《沧源佤族自治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意见》,全面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易地扶贫搬迁银行贷款、专项基金、部门存量资金、国有资产处置收益、政府性基金、社会捐赠资金等,集中财力,合理配置。通过采取中央和省市政策补助、县级财政配套、政府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让建房贫困户均补助都在4万元左右。同时,建立完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参与脱贫攻坚,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建设。

让群众住上放心房

  怎么保证房屋质量?沧源群众有妙招。在易地集中搬迁点,房子户型由群众挑,所属乡(镇)帮协调引进有资质的施工队,造价由群众与施工队谈,并签订施工协议。每个村还选了5至7名群众代表,每天到现场监督,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县委、县政府还邀请云南世博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派监理员分别到各乡(镇)驻扎,做好工程质量全程监督和施工现场技术指导。县住建部门发挥职能作用,采取现场培训、技术员辅导等方式,逐级对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乡村建筑工匠、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或联建委成员、互助组领头人等进行政策宣传和技术业务培训,使参与农村危房改造的人员既懂政策、又懂技术。各乡(镇)从规划、选址、备料、施工到竣工验收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与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确保安全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咱这新房盖得漂亮,质量也过硬。”贫困户赵三不勒说。

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新房建好了,没有配套的生活设施及增收的产业,贫困群众依然还是“住在新房唱旧歌”。
  为此,沧源统筹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农村产业发展。按照“新村寨、新产业、新生活、新环境、新发展”要求,根据村落大小、自然风貌,遵照群众意愿,结合地域特点、融合民族元素,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统筹布局建设用地,合理配套村庄功能,使改造后村庄的水、电、路、网等公共基础设施与房屋协调统一,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单甲乡嘎多村地处中缅边境,离沧源县城很远,为了让山区百姓富起来,县有关部门积极指导嘎多村依托自然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目前,嘎多村上寨自然村民房改造工程已完成,民族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月亮古寨可以开门迎客。结合嘎多村高寒且没有连片土地的特点,该村在种植核桃的基础上,创新引入佛手柑套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起到了以短养长的作用。截至目前,仅第七村民小组新增佛手柑就达到3.2万株。全村新增经济林果种植8000亩,过两年核桃、佛手柑都进入盛果期,预计农民人均收入可增收2000元。
  勐董镇刀董村属脱贫出列村,该村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村民们养殖的土鸡,采用散养的方式,全部喂养的是包谷以及茶树下的虫子,鸡蛋因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供不应求,不仅满足了附近消费者的需求,产品还直供省内外客人,效益非常看好。“土鸡蛋很好卖,每个1.50元,我这100来只母鸡,平均每天能赚100多元。”五组贫困户田尼块说。目前,全村存栏土鸡2.89万羽,养殖规模2000羽以上的养殖大户有5户,投入养殖资金102万元。累计出售土鸡1.98万羽6.315万市斤,出售鸡蛋10.8万枚,总销售值达191.475万元。 2016年,沧源县共种植烤烟、茶叶、草果、砂仁、无筋豆、魔芋等经济作物51359.5亩,已收益4634.644万元,23228户农户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03户。
  沧源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还带动产业发展,使佤山沧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夯实了同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基础,也促进了佤山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民群众逐步过上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