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山坡富了民

刊发时间:2017-01-16 A1版  作者:杨 维

      我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55.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21.9万亩,封山育林31.6万亩——

绿了山坡富了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将其作为推动我市绿色发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措施和助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自2014年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市国土绿化进程明显加快,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全市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55.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21.9万亩,封山育林31.6万亩,工程覆盖8县(区)77个乡镇、754个村、11万农户、46万农民,完成项目投资30亿元。

生态状况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

  按照“封山顶、退半坡、育山脚”的治理方式,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果则果,我市退耕还林与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等工程造林协调推进,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实施规模,加大实施力度。全市依托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材林286万亩,水源涵养林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土地12万亩;全市林草植被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46.5%递增到目前的67.5%,森林蓄积量从7127.2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06亿立方米。境内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效推进

  凤庆县安石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把以前广种薄收的地块全部种上了核桃和茶叶。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比2002年退耕还林前的765元翻了十多倍,打造出“中国滇红第一村”的品牌。
  永德县在重点退耕还林区大力发展“核桃+魔芋”“坚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成了明朗、勐汞、勐板、崇岗等10余个产业示范基地,平均亩产值超过1万元。
  这些实例是我市积极推行“林粮”“林茶”“林菜”“林豆”“林药”等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套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行立体开发、多种经营的成果。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公司、企业、大户积极参与退耕还林,采取承包经营、合作经营、入股经营、兴办家庭林场等方式,带动产业集约高效发展。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特色经济林1320万亩,发展咖啡、魔芋、龙胆草、茯苓等林下产业基地62.8万亩,人均经济林面积达7亩以上。   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基地30余万亩,示范村75个,其中人均收入上万元的退耕还林村达26个。同时,退耕还林极大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生产耕作中解放出来,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工程政策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结合

  临沧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市,促进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27241”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林业生态补偿脱贫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到2017年末,将全市2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5度以上的陡坡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实施退耕还林30万亩以上,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实施1亩以上。2014至2015年,全市安排布局在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5.16万亩,直接补助到贫困农户的项目资金达6192万元,已经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5.16万亩。
  同时,为确保退耕还林后“树上山、粮下川”,实现退耕农户减地不减收,全市农业、水务、交通、扶贫、国土、电力、科技等部门配合联动,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强化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基本口粮田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返回
2024年10月19日  第746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绿了山坡富了民

刊发时间:2017-01-16 A1版  作者:杨 维 【字体:大 中 小】

      我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55.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21.9万亩,封山育林31.6万亩——

绿了山坡富了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将其作为推动我市绿色发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措施和助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自2014年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市国土绿化进程明显加快,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全市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55.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21.9万亩,封山育林31.6万亩,工程覆盖8县(区)77个乡镇、754个村、11万农户、46万农民,完成项目投资30亿元。

生态状况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

  按照“封山顶、退半坡、育山脚”的治理方式,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果则果,我市退耕还林与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等工程造林协调推进,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实施规模,加大实施力度。全市依托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材林286万亩,水源涵养林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土地12万亩;全市林草植被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46.5%递增到目前的67.5%,森林蓄积量从7127.2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06亿立方米。境内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效推进

  凤庆县安石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把以前广种薄收的地块全部种上了核桃和茶叶。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比2002年退耕还林前的765元翻了十多倍,打造出“中国滇红第一村”的品牌。
  永德县在重点退耕还林区大力发展“核桃+魔芋”“坚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成了明朗、勐汞、勐板、崇岗等10余个产业示范基地,平均亩产值超过1万元。
  这些实例是我市积极推行“林粮”“林茶”“林菜”“林豆”“林药”等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套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行立体开发、多种经营的成果。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公司、企业、大户积极参与退耕还林,采取承包经营、合作经营、入股经营、兴办家庭林场等方式,带动产业集约高效发展。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特色经济林1320万亩,发展咖啡、魔芋、龙胆草、茯苓等林下产业基地62.8万亩,人均经济林面积达7亩以上。   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基地30余万亩,示范村75个,其中人均收入上万元的退耕还林村达26个。同时,退耕还林极大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生产耕作中解放出来,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工程政策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结合

  临沧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市,促进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27241”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林业生态补偿脱贫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到2017年末,将全市2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5度以上的陡坡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实施退耕还林30万亩以上,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实施1亩以上。2014至2015年,全市安排布局在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5.16万亩,直接补助到贫困农户的项目资金达6192万元,已经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5.16万亩。
  同时,为确保退耕还林后“树上山、粮下川”,实现退耕农户减地不减收,全市农业、水务、交通、扶贫、国土、电力、科技等部门配合联动,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强化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基本口粮田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