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太快了,像在做梦!”

——单甲乡贫困村群众享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成果
刊发时间:2017-02-02 A6版  作者:杨兴云

1.jpg

5.jpg

 

4.jpg

 

2.jpg

  走进沧源自治县单甲乡怕结村,漂亮的新房、刚修好的硬板路、干净整洁的卫生室、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等映入眼帘……从前的“木板房”变成了“别墅楼”、“泥巴路”变成了“硬板路”,贫困村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享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成果。
  怕结村是单甲乡2016年脱贫出列贫困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合力攻坚共同帮扶下,曾经深度贫困的面貌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支书陈学军告诉笔者,“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全村在产业发展、收入、住房、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饮水、行政村通网络、广播电视全覆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道路通畅了,出门方便了,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的阿佤人民真正唱起了新歌。”
  “发展太快了,像在做梦!”怕结村佤族群众肖艾茸,坐在自家120平方米的两层“别墅”里,时常会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因为不久前还住在“木板房”里。
  “如今出门就是硬板路,走路不沾泥巴,摩托车、轿车跑得快,通水、通电,用上了新家电和干净卫生的入户厕所,犁地也用上了微耕机。” 赵惹老说。
  从“木板房”到“别墅楼”,从“种一山坡、收一土锅”到机械化作业,从封闭落后到现代文明,“像做梦”的感觉真实地反映出佤族群众在发展中的变化。
  怕结村只是该乡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乡党委书记陈绍军介绍说,“脱贫攻坚启动实施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帮助指导下,全乡不断加大工作开展力度,认真做好规划、配强队伍、整合项目资金、培育产业、创新健全机制,全力推进危房改造,全面提高帮扶质量,努力夯实增收基础,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努力提升人口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等,各村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如今怕结村已经脱贫出列,正朝着小康目标迈进,其余各村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下步,将着力抓巩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着力破瓶颈,努力改善基础配套;着力兴旅游,创新驱动群众增收。”
  脱贫不是“数字脱贫”和“被脱贫”,而是要培养贫困户竞争意识,提高参与意愿,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过去一年,该乡高度重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以脱贫攻坚统揽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公共设施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2016年,该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692.27万元,同比增1003.36万元,增幅15%;预计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562元,较上年增1000元,增幅15%。实现整乡和怕结村脱贫出列,并已通过市、县脱贫出列考核验收组考核验收,预计脱贫842户2669人。截止2016年底,全乡三年累计脱贫退出贫困人口达到44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5.8%。
  抓牢脱贫关键  全力推进危房改造
  锁定2016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793户、三年完成危房改造1525户工作目标,在每个集中建房的自然村组建建房前置指挥部和建房理事会,推行“4+X”建房模式、小段包工模式和互帮互助模式。坚持规划先行、群众主体、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做到调查摸底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建设管理到位、技术服务到位、安全保障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到2016年末,全乡三年危房改造启动1342户,占三年总任务数的88%;793户建档立卡危房户全部启动改造,开工率达100%,封顶317户,竣工入住312户。
  聚力找准真贫  全面提高帮扶质量
  以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工作为契机,对全乡贫困对象进行调查和梳理,并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等规范程序,完成农户信息采集1552户,新识别贫困人口394人,帮助农户算账并发放明白卡1552份,完成国家大数据系统录入1552户5101人。新一轮“挂包帮”“转走访”回访工作启动以来,市县两级挂包部门共43批443人次对挂包村、户进行了回访。严格要求各扶贫驻村工作队按月制定帮扶计划,并定期不定期对各驻村工作队在岗情况和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各驻村工作队针对帮扶情况制定帮扶措施1052户,争取帮扶项目20个(折资75.598万元)、资金92.3万元。
  抓牢脱贫核心  努力夯实增收基础
  按照“一产生态化、品牌化”的思路,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做强传统产业、做大特色农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16年,新植各类产业10939亩,产业面积增长至95480亩,人均产业面积达8.77亩。扶持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112头、林下养殖6300羽;种养殖业收入达5227.5万元。以“旅游+”创新驱动扶贫增收,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建档立卡”扶贫模式,把旅游开发和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实施了嘎多大寨自然村和安也大护俄自然村447户民居房提质改造,完成游客服务点建设1个,佤族特色祭祀房搭建1间;永懂湖自驾车宿营地已基本建设完成。
  抓牢脱贫基础  着力完善公共服务
  启动实施了永改、怕结、永武三个村总长40公里通村硬化道路、9.2公里硬板路及24公里机耕路建设,建成使用怕结村通村硬化道路;启动实施刀耕水库138万立方米扩容工程,人蓄饮水工程2件;完成35千伏糯良变10千伏单甲主干线改造工程和怕结村、安也村2个10千伏变电项目;建成3个卫生室、2个公厕,安装路灯30盏。
  抓牢技能培训  努力提升人口素质
  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向外输出转移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在农闲时节转移就业,输出劳动力1808人次,实现收入2076万元。着力从劳动技能、生产技能、理财技能等方面入手,开展培训3346人(次),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生产、生活观念,改变老旧习俗,更快更好的融入脱贫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抓牢民生保障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强化控辍保学。全乡贫困家庭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适龄青少年就学率达99%;无初中毕业后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高中或职业院校教育情况,无高中毕业后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职业院校教育情况。不断提升医疗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参合率达100%。努力夯实社保基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286人,参合率达100%;全年发放各类保障补助1107.38万元。
  此外,该乡还加大在教育、医疗、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扶贫攻坚力度,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
  脱贫致富的“大树”成长了起来,夯实了基础,蓄积了底气,明天的单甲将更加美丽。

返回
2024年10月19日  第747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发展太快了,像在做梦!”

——单甲乡贫困村群众享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成果

刊发时间:2017-02-02 A6版  作者:杨兴云 【字体:大 中 小】

1.jpg

5.jpg

 

4.jpg

 

2.jpg

  走进沧源自治县单甲乡怕结村,漂亮的新房、刚修好的硬板路、干净整洁的卫生室、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等映入眼帘……从前的“木板房”变成了“别墅楼”、“泥巴路”变成了“硬板路”,贫困村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享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成果。
  怕结村是单甲乡2016年脱贫出列贫困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合力攻坚共同帮扶下,曾经深度贫困的面貌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支书陈学军告诉笔者,“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全村在产业发展、收入、住房、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饮水、行政村通网络、广播电视全覆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道路通畅了,出门方便了,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的阿佤人民真正唱起了新歌。”
  “发展太快了,像在做梦!”怕结村佤族群众肖艾茸,坐在自家120平方米的两层“别墅”里,时常会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因为不久前还住在“木板房”里。
  “如今出门就是硬板路,走路不沾泥巴,摩托车、轿车跑得快,通水、通电,用上了新家电和干净卫生的入户厕所,犁地也用上了微耕机。” 赵惹老说。
  从“木板房”到“别墅楼”,从“种一山坡、收一土锅”到机械化作业,从封闭落后到现代文明,“像做梦”的感觉真实地反映出佤族群众在发展中的变化。
  怕结村只是该乡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乡党委书记陈绍军介绍说,“脱贫攻坚启动实施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帮助指导下,全乡不断加大工作开展力度,认真做好规划、配强队伍、整合项目资金、培育产业、创新健全机制,全力推进危房改造,全面提高帮扶质量,努力夯实增收基础,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努力提升人口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等,各村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如今怕结村已经脱贫出列,正朝着小康目标迈进,其余各村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下步,将着力抓巩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着力破瓶颈,努力改善基础配套;着力兴旅游,创新驱动群众增收。”
  脱贫不是“数字脱贫”和“被脱贫”,而是要培养贫困户竞争意识,提高参与意愿,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过去一年,该乡高度重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以脱贫攻坚统揽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公共设施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2016年,该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692.27万元,同比增1003.36万元,增幅15%;预计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562元,较上年增1000元,增幅15%。实现整乡和怕结村脱贫出列,并已通过市、县脱贫出列考核验收组考核验收,预计脱贫842户2669人。截止2016年底,全乡三年累计脱贫退出贫困人口达到44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5.8%。
  抓牢脱贫关键  全力推进危房改造
  锁定2016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793户、三年完成危房改造1525户工作目标,在每个集中建房的自然村组建建房前置指挥部和建房理事会,推行“4+X”建房模式、小段包工模式和互帮互助模式。坚持规划先行、群众主体、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做到调查摸底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建设管理到位、技术服务到位、安全保障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到2016年末,全乡三年危房改造启动1342户,占三年总任务数的88%;793户建档立卡危房户全部启动改造,开工率达100%,封顶317户,竣工入住312户。
  聚力找准真贫  全面提高帮扶质量
  以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工作为契机,对全乡贫困对象进行调查和梳理,并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等规范程序,完成农户信息采集1552户,新识别贫困人口394人,帮助农户算账并发放明白卡1552份,完成国家大数据系统录入1552户5101人。新一轮“挂包帮”“转走访”回访工作启动以来,市县两级挂包部门共43批443人次对挂包村、户进行了回访。严格要求各扶贫驻村工作队按月制定帮扶计划,并定期不定期对各驻村工作队在岗情况和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各驻村工作队针对帮扶情况制定帮扶措施1052户,争取帮扶项目20个(折资75.598万元)、资金92.3万元。
  抓牢脱贫核心  努力夯实增收基础
  按照“一产生态化、品牌化”的思路,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做强传统产业、做大特色农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16年,新植各类产业10939亩,产业面积增长至95480亩,人均产业面积达8.77亩。扶持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112头、林下养殖6300羽;种养殖业收入达5227.5万元。以“旅游+”创新驱动扶贫增收,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建档立卡”扶贫模式,把旅游开发和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实施了嘎多大寨自然村和安也大护俄自然村447户民居房提质改造,完成游客服务点建设1个,佤族特色祭祀房搭建1间;永懂湖自驾车宿营地已基本建设完成。
  抓牢脱贫基础  着力完善公共服务
  启动实施了永改、怕结、永武三个村总长40公里通村硬化道路、9.2公里硬板路及24公里机耕路建设,建成使用怕结村通村硬化道路;启动实施刀耕水库138万立方米扩容工程,人蓄饮水工程2件;完成35千伏糯良变10千伏单甲主干线改造工程和怕结村、安也村2个10千伏变电项目;建成3个卫生室、2个公厕,安装路灯30盏。
  抓牢技能培训  努力提升人口素质
  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向外输出转移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在农闲时节转移就业,输出劳动力1808人次,实现收入2076万元。着力从劳动技能、生产技能、理财技能等方面入手,开展培训3346人(次),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生产、生活观念,改变老旧习俗,更快更好的融入脱贫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抓牢民生保障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强化控辍保学。全乡贫困家庭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适龄青少年就学率达99%;无初中毕业后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高中或职业院校教育情况,无高中毕业后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职业院校教育情况。不断提升医疗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参合率达100%。努力夯实社保基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286人,参合率达100%;全年发放各类保障补助1107.38万元。
  此外,该乡还加大在教育、医疗、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扶贫攻坚力度,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
  脱贫致富的“大树”成长了起来,夯实了基础,蓄积了底气,明天的单甲将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