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你在他乡还好吗?

    刊发时间:2024-02-10

    A3版

    作者:阮海燕 彭文昌 陈龙 吴明美

           怀揣梦想,奔赴他乡。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沧人走出去求学、务工、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敢想、敢闯、敢干,用卓越的智慧、过人的胆识和坚韧的毅力,耕耘岁月,收获希望,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和远大抱负的靓丽舞台,也让他们成为外面的世界了解临沧的符号。然而,在他乡打拼,难免会遇到困难问题、挫折失败,但他们为了梦想,始终以临沧人特有的坚韧不拔与豁达顽强,在坚持、去开拓。春节临近,思念更近,我们真诚地问一句:“你在他乡还好吗?”


    苏有鹏:以“他者”视角看世界

      2020年,苏有鹏从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周末》供职,成为一名新闻人。

      今年春节前,记者见到这位从广州回乡过年的同行,边疆、天气、资源、环境等等,成为我们聊天的主要话题。

      “我生在临沧,长在临沧,是这片土地滋养了我。”说起家乡临沧,苏有鹏说,一提起临沧,人们总会首先想到“边疆”这个词。但恰恰是边疆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文化交融、兼收并蓄的生活环境。

      做记者,苏有鹏喜欢观察和思考,正是成长于一个自由、开放的边疆城市,让他学会了用“他者”的视角,观察世界。

      苏有鹏他眼中边疆临沧的变化之一——开放包容。“这和广州很像。无论是广州人还是临沧人,都有着一颗包容的心,能很好地接纳到自己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这是我喜欢这座城市的缘由。”他说,他在慢慢适应广州的一切。

      作为记者,四处奔波采访是常态。工作这几年,无论到哪里,苏有鹏都会带上临沧茶。品味临沧茶、与同事朋友分享临沧茶,成为他工作之余的乐趣,“我甚至会在网上购买临沧的水,在广州喝上用临沧的水泡出的临沧茶,茶香味都更加醇厚。”

      “在外工作和生活,什么是你最难接受的?”当话题聊到这里时,苏有鹏毫不犹豫地说出:“气温。在外这么多年来,我唯一不能与外面世界‘和解’的就是气温问题。临沧的气温很舒适,夏天回来纳凉,冬天回来避寒。生活在临沧是一种享受。”

      回到临沧舒舒服服地待上一段时间后,苏有鹏将回到广州继续拼搏。他说,“总会有亲朋问我,在他乡还好吗?我也会问我自己,我在他乡还好吗?答案是确定的,我很好。如今交通网络不断升级,想家了,一张机票一天就回到临沧;太忙没时间的话,喝上一杯临沧茶,也能缓解对家的思念。”

      喝过临沧茶,解了思乡之情,再次背上行囊,踏上采访之路,苏有鹏继续以“他者”视角来看这个世界,以他犀利却不失温度的文风记录时代的变化。


    王赛毛:想把佤族音乐带上更大舞台

      “年幼时是这里的万物伴我成长,长大后母亲常讲的故事里,是大山给予我们一切,这里山清水秀、花果四季香,人们深爱着这里、呵护着这里,这就是大山,这就是阿佤山……”近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一场新春晚会上,佤族歌手王赛毛唱着自己创作的歌。

      从佤山村寨“飞”到首都北京,13年来,王赛毛从未停止追逐音乐梦想的步伐。

      2011年,21岁的王赛毛离开家乡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怀揣音乐梦想来到北京,希望能闯出自己的音乐之路。但南北文化的差异,让他的音乐之路走得并不顺利,自己从小听到大的佤族歌曲,没那么容易让人很快接受,加上没有系统学过声乐,不懂编曲等等,在一次次受挫失败后,他决定从“零”开始,找专业老师学习声乐,一边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一边学习音乐。

      2012年,王赛毛和哥哥王三门成立组合“阿佤兄弟”,开始尝试写词、编曲,进行歌曲制作。

      2018年,王赛毛和哥哥发布了首张原创专辑《我爱大山我的母亲》。“专辑里有12首歌,作词、编曲都是由我和哥哥完成的。”说到专辑的创作,王赛毛满脸自豪。

      在音乐平台上,这张专辑被称为“当地民族和现代音乐的融合体”,专辑中大部分歌曲以佤语来演唱。“歌中很多曲调,都是我的家乡班老那边一直传唱的,是我们童年记忆的一部分。”王赛毛说,“我们希望把大山的旋律、佤族的音乐带到大城市,带上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佤族文化,认识我的家乡。”

      2024年,新年伊始,“阿佤兄弟”组合第三张专辑也提上日程。2月2日,新专辑的第一首歌曲《邦伞姑娘》在音乐平台正式上线,“新专辑里的12首歌会陆续发布,在做音乐这条路上,我们也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王赛毛说,他已不再是当初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想要在音乐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他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


    华颖:虽身行千里但心从未走远

      “我总觉得自己是‘家乡宝’,因为我无法割舍临沧的好天气和美食。我总是会在上海寻找云南餐厅,试图从中找寻一些临沧‘家的味道’。”已在上海学习和工作了5年的华颖如是说。

      2019年的高考,亦如往年,竞争激烈异常,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读于临沧市第一中学的华颖以优异成绩被上海海洋大学录取,成功走到了桥头对岸。那年9月,她孤身一人远赴上海,开始了她四年的求学之旅。

      初到上海,入眼的是繁华,心中满足欢喜。但欢喜过后,是不得不面对的饮食文化差异,上海本帮菜以甜为主,与临沧酸、辣为主的饮食文化差别明显,“吃不习惯”给华颖带来诸多烦恼,也让她更加想念家乡的美食。

      知晓她的烦恼后,远在千里的父母便开始给她邮寄临沧美食。“起初,快递的速度特别慢,临沧到上海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华颖说,等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这几年,临沧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物流方便多了,两三天就能收到货。”华颖说,快递更快了,父母那份物化成美食的爱很快送达,把她与家人紧紧连在了一起。

      大学毕业后,华颖在上海一家外企公司的市场部就职,得以继续留在上海。择业时的艰辛,让她更明白留在大城市打拼的机会来之不易,她更加努力地工作与学习,但始终不变的是对家乡和家人的那份思念。

      新年伊始,喜讯传来。自2024年1月30日开始,临沧博尚机场开通“临沧-上海”直飞航线航班。“我回家更方便了,花在行程上的时间大大缩短,我就将有更多的时间陪父母了。”华颖欣喜地说,以前往返需要两天左右的时间,现在大约四个小时就能到家门口,这种变化让她真切感受到了临沧的快速发展。

      虽然与临沧远隔千里,但华颖的心从未走远。“我以后还是要回到临沧的,上海很好,但我还是想念家乡、思念父母,趁年轻先搏一搏,积攒足够能量再回家。”华颖说。


    杨银琛:我最大的靠山是家乡

      自入职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来,杨银琛平均每月能拿到8500元以上(扣除“五险一金”和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振华重工实行8小时工作制,加班还有额外工资,在2023年10月,他当月工资甚至达到9646.01元。这份工资要比杨银琛以前在其他地方打工要高出许多。

      杨银琛的待遇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一切还得从一次入村招工讲起。

      2023年1月,永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带着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来到杨银琛的老家永德县小勐统镇大垭口村进行招工。“当时他们来招工,我感觉还不错,就报了名。”因为有相关工作经验,杨银琛被录取了。

      2023年2月6日,杨银琛和同样被招聘的老乡们,分别乘坐飞机、动车、客车来到上海,凭借临沧人固有的踏实和勤奋,经培训合格后,杨银琛顺利入职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分公司机电安装事业部。

      “到了公司后,我拜了师傅,在师傅和同事的鼓励下,我考取了电工证。”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实行“一对一带教”制度,新人成长快,同事关系和睦。杨银琛跟着师父学习排线,和同事们交流经验,他成长迅速,入职不久就能够完成常规的排线任务。

      “我每天有25元餐补,一顿只需要7到10元,每天两顿饭我最少还能攒下5元。”现在,杨银琛吃在食堂,有荤有素、营养均衡。杨银琛和同事住在四人间的公司宿舍里,每月只需花费60多元的住宿费,经济实惠,更让他惊喜的是卫生院、健身房、篮球场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现在的工作环境、食宿条件和福利待遇让杨银琛由衷满意,但留在老家的父母始终让他牵肠挂肚。为了减少像杨银琛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永德县人社局定期到外出务工人员家里进行走访慰问,解决实际困难。“在我来到振华重工的第一个月,他们就去我家慰问了,有他们在,我放心多了。”

      如今,已经适应工厂生活的杨银琛说,“我在振华重工挺好的,虽然我身在外乡,但家乡给了我继续拼闯的勇气,是我最大的靠山。今年我还给父母买了新衣裳,让他们穿着我买的新衣欢喜过年。”


    小翠:在这里,我们有了自己的家

      “2023年,我从打工的城市浙江宁波,到了他工作的城市广州,我们结婚了,不再异地了。”临沧姑娘小翠说,自2018年大学毕业后就外出闯荡,最让她幸福的是,2023年,异地恋的两人终于生活在一起,在广州有了自己的小家。

      2018年,小翠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毕业后,和多数打工者一样 ,小翠也随着人潮去大城市奔波,壮着胆子去见一见山那边的世面,希望通过陌生的环境捶打自己怯懦的性格。2019年,她成了“北漂”,用她所学在北京一家专业进行古筝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机构做教务。

      短视频时代,会拍、会剪辑,让她工作的机会似乎有了更多选择。“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上学时学的就是视频制作,所以能接得住这项工作。”小翠说,做教务工作并不轻松,但好在自己有视频制作基础,相比别人能更快上手,但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学习,总怕被淘汰。

      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后,小翠到了杭州,还是在这家机构上班。她感叹,在外闯荡,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漂一族”的坚强外表下,总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难,漫长的通勤、糟心的租房、职场竞争、孤独感等等,这些都是出门在外时的生活常态。

      一次,回临沧的小翠遇到同村的小俸,两个在外漂泊的人有了共同语言,渐渐走到了一起。

      小俸201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微电子专业,当年通过校园招聘进入广州一家为智能手机、物联网等领域提供射频前端芯片的设计公司上班,从事手机芯片研发。通过几年努力,如今他已成为公司研发团队中的一员。小俸说,之所以留在广州发展,是因为看中了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广州的人文环境。

      2023年,异地恋的两个人结婚了,小翠决定到广州和爱人一起生活,一起打拼。

      到了广州后,要重新熟悉环境,小翠暂时选择在网上做教学助理。“两个人在一起,心更安了,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古筝,我也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此时的她已经学了好几年的古筝。

      周末,只要两人刚好都有时间,丈夫小俸都会带着小翠去熟悉广州这座城市。

      小翠说,作为“漂一族”,她决定到广州这座城市生活,除了爱人在这里,更多的还是这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和友善,这种氛围也让更多的外乡人更容易融入这座城市。

      说到未来时,在广州有了自己小家的这对95后夫妇说,让生活变得更好是在异乡务工的人儿为这趟远行赋予的愿望。如今,生活正朝着两人计划的方向在走,买房买车是下一步共同努力的目标。


    记者手记

      采访中,几位在外拼搏的临沧人的豁达与执着,让记者印象深刻。虽然短短的篇幅,道不出他们的悲喜,说不尽他们丰富多彩的经历,但记者分享到了他们失败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你在他乡还好吗?”对于几位采访者而言,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坦言,在外拼搏的这个过程中,会有挫折、有失败,但更多的是幸福和收获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他们感谢临沧的养育,感谢临沧赋予他们大山一般坚毅勇敢的性格,让他们靠着自身的努力拼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22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